□韩欣(河西学院)
近来,随着疫情出现的一款名为“隔离险”的保险产品迅速蹿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所谓“隔离险”,是指投保人在保障期内因新冠肺炎疫情被隔离,可在隔离期领到相应的保险补助。从相关产品看,隔离险月均保费为6元至10多元,隔离津贴为150元/天到1000元/天不等。还有一些网站,在隔离险销售页面上醒目写着“隔离赔付、隔离躺赚”等宣传语。(2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保险本意为稳妥可靠的保障,从经济角度来讲,是分担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就“隔离险”而言,理应也是如此,在被保险人隔离时赔付不能工作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问题,听起来属实不错,但从实际赔付过程来看,“隔离险”遭遇了无数尴尬:保障范围狭小、免责条款过多、理赔纠纷居高不下、被隔离了却得不到赔付、理赔证明材料非常苛刻、退保手续费畸高等。失去了经济补偿功能险种,暴露出了博人眼球、恶意宣传的本质。
诚然,相关公司应当抓住保险本质,以人民为中心做创新,以保险消费者实际需求为基础依法依规开发产品。新冠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诸多不成熟的产品在市场上“冒头”,长远来看,既欺骗了消费者感情,也在不断地消费公司自身的形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最开始的酒驾险,到为世界杯特制的喝高险、遗憾险、夜猫子险,再到雾霾险、车辆摇号险等,此类作秀的把式争相上演,相对应的争论和监管纠偏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客观地说,“隔离险”上市即现热卖,必有其市场需求,但往往真理与谬误只差一步,可以说保险行业发展与创新任重而道远。中国保险起步较晚,相比于西方,我国保险管理、产品种类及赔付过程都存在优化空间,产品创新前不妨做深度市场调研,在消费者实际需求和保险含金量上找到最优解。
一言以蔽之,解决保险行业问题需要有“自觉意识”,加之必要的市场监管,保险行业创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未来,年轻一代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行业责任和使命也就越来越重,也正因为如此,险种创新问题亟需解决。
来源:红网
作者:韩欣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