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不扶?最高法亮明立场解决“道德难题”

来源:红网 作者:唐姝钰 编辑:陈晓丹 2022-02-26 19:57:35
时刻新闻
—分享—

□唐姝钰

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22年3月1日起实施。总则编司法解释共39条,涉及9个部分的细化规定,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细化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见义勇为的制度规则,进一步在“扶不扶”“劝不劝”“救不救”等问题上亮明态度,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告诉民众在面对“扶不扶”的问题时,要坚定选择“扶”。

这一规定的发布之所以能引发民众叫好,是因为它拉近了司法与道德的距离。老人倒地扶不扶,本应该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抉择。乐于助人、敬老爱幼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法裁判理应守护社会道德底线,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而在现实生活中,司法裁判与道德却存在分歧。在某些案件的判决中,救人者最终承受了惨痛的代价,这就引发了“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道德困境,让越来越多人选择了漠视。可见,有悖社会道义的司法裁判会极大动摇社会道德的根基,而顺应道德的司法审判则有助于激发人性向善。此次发布的司法解释正是在促成更多顺应道德的司法裁判。

其实,最高法早在2021年2月18日就已经印发相关指导意见,要求法院在遇到法律和道德难题的司法裁决时,应该强化释法说理,亮明立场,不能“机械裁判”,让法律失去温度。总则编司法解释的发布实施正是对这一司法倾向的细化落实,展现出法律所体现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为人民实施见义勇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可以说,是用法律扶住了“扶不扶”的道德抉择,给现实中的问号一个权威答案,也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

新规定顺应了民心,离不开司法机关对民意倾听和吸纳。新媒体普及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也变身主播,普法的同时也与网友进行沟通和意见碰撞,网友们虽然不懂法律术语,但述说和评论的都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由此看来,司法机关只有下沉到基层当中,听取民意才能顺应民心,解决普通人最现实的难题,司法为民才能体现法律温度,法治也才能推动全社会遵法守法,向上向善。

来源:红网

作者:唐姝钰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2/26/109496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