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萌 (郑州大学)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服装店铺开启了超长预售的模式。从预售七天到动辄一个月,越拖越长的预售时间让消费者叫苦不迭。“预售不告知”“预售期间商家取消订单”“超出预售时间发货”等现象备受诟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网红店100款新款可能只有20款是现货。(3月14日 新华社)
预售,指的是产品还未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预售模式被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的“618”“双11”“双12”等互联网大促销活动,提前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开始付定金预售模式,更有“预售订金不退,商品不换”等霸王条款。除了大促销活动以外,一些“网红”服装店更是一年到头都采用预售模式,且预售时间不断延长到45天甚至90天。更有甚者,连商品样品都没有,仅仅展示出一张设计图纸就在店铺里上新了预售链接。
之所以有这么多商家选择预售模式,是因为现代信息迭代越来越快,互联网产生的流量越来越大,商家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占商机,商家越早上新,就越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分得更多流量。并且,在大量生产前开始预售,也有助于商家收集信息,优化产品设计,预测市场销量,合理控制库存,防止商品滞销,从而减少成本,规避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成本的减少也能够让他们享受到更低的价格。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发货,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控因素,有一部分出现差错就会影响整个销售环节。轻则延迟发货,重则商家直接单方面取消订单,让消费者白白等待。本身,过长的预售时间就导致了糟糕的购物体验。对于衣物而言,更会存在过季的问题,夏季的衣服秋季才收到,消费者无法按时穿上新衣。
诚然,消费者可以主动选择或拒绝预售模式,但交易过程中设置预售模式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家手中,实际上双方关系并不对等。商家可以自行定价,规定发货时间,随意取消订单,消费者却只能被动地接受。预售模式对商家对平台都有好处,风险却由消费者独自承担,这显然不公平。商家想要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本意可以理解,但这怎能建立在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之上?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建议有关部门正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规定制度,对不规范预售的商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商家自身要诚信经营,尊重消费者,自觉遵守承诺。消费者也不能坐以待毙,在必要的时候要勇敢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红网
作者:常萌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