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晴(西京学院)
继鸿星尔克、蜂花等中国本土企业相继出圈后,白象也在这次3·15晚会中成为大赢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3月18日,“白象三分之一员工是残疾人”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当年泡面界的“四大巨头”华丰、统一、白象、康师傅,白象是唯一拒绝日资的泡面企业。正是因为白象的拒绝,日资没能完全控制中国方便面行业,接下来,白象受到市场挤压,2020年的市场份额只有7%,面对这样的情况,白象还招收了三分之一的残疾员工。
他们让残疾人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找到个人价值与好好生活的信心。白象称呼残疾员工为“自强员工”,和正常员工“同工同酬”。公司的各个公共区域都设有自动报警系统、无障碍通道、减速带等等,食堂也设置了特殊窗口、防滑垫。在工作与生活各个方面都为残疾员工提供便利。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官方网站曾对白象食品湖南分公司点名表扬:“当走进位于岳阳经开区的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时,发现这里真正是属于残疾人的‘伊甸园’。”
这家极具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担当的本土企业“走红”理所应当,它身上的品质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残疾人口众多,残疾人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存在严重问题,大批残疾人只能够依靠政府救济、亲朋帮扶生活。而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残疾人群体与社会健全群体不同,由于精神、智力、身体上的障碍,就业上存在着天然的弱势。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时应聘时,即使残疾人做事能力强、效率高,企业也会优先选择健全人。在此情况下,残疾人往往会更加自卑,产生许多负面心理。残疾人就业的阻碍亟待解决。
一般来说,社会普遍观念认为,残疾人只能从事单一的体力劳动,对残疾人就业范围设限,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家庭忽视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与系统培训,造成残疾人普遍知识水平落后,就业更难。从政府层面看,在残疾人就业平台与渠道搭建方面存在短板,目前主要还是采取补贴与救济等形式,就业支持不足,信息不对称。纯补贴与救济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让残疾人正常就业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与关爱。
而要落实残疾人就业问题,应当多方共同参与。残疾人的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多元发展,如加强对残疾人的互联网教育,增强残疾人就业优势,引导残疾人心理健康发展,提高残疾人的乐观与自信;社会也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消除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公益机构与相关组织加强参与,推动残疾人良好就业;政府则要加强对残疾人就业的财政与政策扶持,加大社会福利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秩序管理,保障残疾人就业。
对残疾人来说,单纯的救济不够,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工作才是给他们真正的尊严。白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给予残疾人群体温暖的港湾、给予他们关爱与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成为“自强人”,这样的“自强工厂”理应越来越多。
来源:红网
作者:郭一晴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