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面对新冠病毒,“心灵防治”不可忽视

来源:红网 作者:刘曦朦 编辑:刘昱 2022-03-21 21:54:22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配图·青椒计划.jpg

□刘曦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在3月21日,也就是世界睡眠日发布博文。文中提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在某节目中提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数亿人出现失眠问题,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陆林院士建议每天最好睡足8小时,适当运动,及时调节情绪。此外,还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

新冠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正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演变。2020年,整个社会对于未知传染病了解有限,又因为一开始的突发情况,使得疫情在初期广泛传播。究竟是怎样传染的?病毒会致死吗?医院还有床位吗?这是当时人们普遍担忧的事情。互联网连接了全国各地,使得人人都可以直接了解到疫情最严重地区的情况,对于没有过职业心理训练的普通人来说,巨量的信息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可能将他们淹没。

而如今,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疫情对于人们的心灵侵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比起病毒本身的威胁,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才是当下人们焦虑抑郁的“主凶”。2020年以来就业形势持续低谷,企业战略裁人缩减体态,国外的疫情情况更是劝退了一大批预备留学的学生。在这两处受挫的大量毕业生,都反映到了逐年猛增的考研考公人数和分数线上。人们在自愿为了一个美好未来而配合隔离安排的时候,又忍不住会想:人生有几年?疫情已三年。

北京大学传播学的刘阳教授在自己的视频里说到:“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需要爱情,因为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更能感受到这种无助和孤独。”其实或许并不只是爱情,而是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都在被怀念。在线上办公顺利发展的当下,过去面对面交流的生活仿佛失去了它的必要性,这种非常态落差不断冲刷着我们的社会联系感,从而使一种惆怅的孤独弥漫在社会当中。

所以,在加强对新冠病毒本身应对防治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心灵防治”。在宣传上坚持传递正能量,多多推出相关的正面典型事例和影视宣传作品,使得群众在精神上感受到归属感和使命感。用作品丰富精神力量,给群众打一针“抗焦虑抑郁疫苗”。

其次,也要鼓励各大企业努力振兴,扩大就业,重振市场的正常代谢。为因为疫情受到影响的就业人群推出优待政策,政府联合市场进行就业支持。鼓励年轻人们先就业再择业,推进劳动力和生产力进一步密切联合。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一而终推进全国上下的疫情防治。即使出现了“倒春寒”等情况,也一定要看到远方的成果。我国目前在疫情管控和药物研发上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相信群众对于最终胜利的希望与信心,将会成为抗击新冠“心灵攻击”的最强王牌。

来源:红网

作者:刘曦朦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3/21/110352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