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字失语症”怎么破?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琳 编辑:张瑜 2022-04-22 19:53:34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文顶图.jpg

□陈彦琳(福建师范大学)

最近,一个抖音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年轻人的说话方式:无语时,“我真的会谢”;被提问时“啊,这是可以说的吗”;肯定时,“嗯……怎么不算呢”;表达夸奖时,“你是我的神”……从最早的“GG、MM”到几年前的“蓝瘦香菇”,再到现在的“yyds、咱就是说”,每个流行词背后都有专属自己的“梗”。“羊胎素梗”“海清梗”……短视频的普及,让这些可以迅速提取的元素得以大范围传播,成为新一轮的热门新词。以流量IP为原型的“网络文学”如甄嬛后宫体、黛玉发疯体的热度也居高不下。

如今短视频的风靡大势早已不可阻挡,我们上网冲浪的速度,似乎已经跟不上流行语造词的更新迭代。网络流行用语没有原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语言现代化的生动体现。然而,当我们与好友的聊天只剩下表情包,脱口而出的是近几天的新“梗”,会不会开始思考,我们的语言究竟还剩下了什么?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7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下降,语言愈发贫乏。

“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希望每一个文字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这是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简介。截至目前,该小组共有30多万“文字失语者”,规模已相当庞大。

诚然,网络正在摧毁我们的语言体系,但我们不是要抵制网络流行语,而是要防范其演变成一种社会亚文化,成为侵蚀中文语言环境的慢性毒药。当年轻一代语言表达能力匮乏,沉浸在短视频社交网络搭建的信息茧房中,热衷于玩“梗”、造“梗”,懒于接受传统文字表达方式,甚至对严肃文学其不屑一顾、视为“落伍”,那么谈何真正的文字创造能力?

我们不是要将网络流行语赶尽杀绝,而是它们本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不妨将“家人们,咱就是说,我就是一整个想死你们的大动作”换成“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将“哇塞,这边的山真是yyds,aswl!”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华语言文化源远流长,从长白山脉到林海雪原,自大漠孤烟往江南烟雨,无数灿烂的诗歌文艺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瑰宝。它们不该,也绝不能被抛弃在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之后。

那么,“文字失语症”怎么破?其一,相关部门应加强舆论正向引导,不滥用、误用网络流行词,写好文字、用好语言,带头做好先锋示范作用,并主动接受群众线上线下的监督。其二,要构建当代流行话语体系,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网络词语的流行,归根到底是年轻人乐于接受并传播这样的文化。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应主动承担责任,贴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用规范化的文化表达逐步扭转当下的语言环境。此外,我们需要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有言:“一个喜欢自由而独立阅读的人,是最难被征服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精神自治。”思想独立,才不会轻易被网络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裹挟。思想需要通过语言表达,通过文字呈现,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是创造思维的过程。阅读一本完整的书籍,区别于刷短视频、微博。当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你便融入了建构思维体系的过程,使“阅后即焚”的信息转变成了自己独立的想法。阅读或许是我们在当下环境中保持自身思维定力的最佳方式。

“文字失语症”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文化氛围的正向引导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语言环境会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出一派崭新气象。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4/22/111512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