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为“天才少年”才不会是“仲永”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张瑜 2022-04-28 23:13:32
时刻新闻
—分享—

□易国祥

华为公司自2019年以来发起的“天才少年”计划长期受到舆论关注。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4月26日,2022年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青年才俊已有三人,分别来自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月27日 澎湃新闻)

多年来,提起“天才少年”,人们总是会想起 “伤仲永”的古老故事。加之,前些年不时披露恢复高考早期的“少年大学生”,或部分“状元”多有虎头蛇尾的消息,以至于不敢对少年才俊加持“天才”桂冠了。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从2019年开始全球招聘“天才少年”,显示出中国著名企业的独道、胆略和气概。从报道来看,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才不会是人们担心的“仲永”。

今年“天才少年”之一、复旦大学的林田,他9年的复旦时光,加上一般大学生18岁的年龄,应该是27岁的年轻人。从年龄来说,他已经不是少年,不如说是青年科研人才。林田之所以能够加入华为,他有一个比若干学业和科研硬件条件之外更为可贵的优势,那就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从学绩1.8到4.0的逆袭。大一功课的荒废,在失落茫然中有过痛定思痛的“悄然改变”,一个少年开始独立学习的深刻体验,有过救赎经历的人,当遇到了学业或事业的绿洲,有理由相信他不会在华为昙花一现。

来自西安交大的另外两“天才少年”贾鹏、孙飞扬,他们是校企“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在他们身上,凝聚了西安交大和其它大学及科研院所专家、老师们的精心浇铸的心血。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师徒传承,更不是完全凭个人的某种天赋形成的一技之长。他们也不是那种很高冷的“学霸”,在离开西安交大到加盟华为时,他们对母校老师培养和华为赏识的真诚感谢,说明他们不是那种只有专业学问的“书呆子”,而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有清晰认知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文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

如果说今年入选的林田、贾鹏、孙飞扬只是前景可期的话,那么,从电子科技大学到华为的AI架构师的名声显赫的稚雅晖,首度通过《种下一颗种子,繁衍成一片森林》一文介绍自己走上科研之路、华为最高年薪201万元的钟钊博士,他们俩称得上是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的“成功样板”。

“华为对应聘者不限学历和学校,但是要求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等相关领域有特别建树”,“有重量级科研成果/论文/专利、顶级实验室/尖子班毕业、国际顶级竞赛获奖等会成为应聘者的加分项”,如果说这些条件是必备的,那么,华为要求应聘者“有志成为技术领军人物”这是一个充分条件。要成为天才,这尤为重要。

外界看到更多的是,华为用百万元以上年薪“留人”,其实“留魂”的是,华为将为“天才少年”提供世界级挑战性课题;大牛导师,全球化的视野、平台和资源。至于华为本身对人才的巨大磁力就不需赘述了。从新闻披露的“天才少年”来看,华为的招聘不是为少年而少年,不是摆花瓶,而是寻找能够为民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关夺隘、克难攻坚、贡献“真金白银”的显性和突出的人才。

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从整体来讲,他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他们是现代教育的“精品”,是中国前沿科学的“宠儿”,这些都是难得的外因,更主要的是他们有自己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这种具有优秀个性的内因,决定他们大概率是会有所作为的,具有必然性,他们将不负“天才少年”之盛名。

反观千百年前的“伤仲永”,往者何其悲哀,来者何其有幸。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4/28/111766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