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停止体罚,“国际不打小孩日”不是开玩笑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佩芝 编辑:陈晓丹 2022-04-30 16:44:4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计划内.jpg

□李佩芝(郑州大学)

4月30日为“国际不打小孩日”,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纷纷为孩子们发微博,倡导对待孩子多些引导与尊重,多点耐心与宽容,拒绝体罚。这样被温柔呵护的孩子才能“心里有爱,眼里有光”。(4月30日 央视新闻)

“国际不打小孩日”1998年就已经存在了,节日创立是为了提高人们反体罚的意识和改变体罚的习惯。观察“央视新闻”微博我们会发现,“国际不打小孩日”每年都会被提及,阅读量以及评论量都十分可观,但在热搜底下,我们仍能看到很多网友表示不知道这种节日的存在,对体罚的认知偏低。如此现状之下,我们理应思考媒体宣传“国际不打小孩日”的现实意义,以及相关节日话题为何陷入“年年提年年新”的窘境,并应如何打破。

观察者们发现,人们讨论“国际不打小孩日”话题存在如下现象:讨论热情不能长期维系,话题探讨深度不深刻,过了宣传时期就抛之脑后……许多人对于“国际不打小孩日”抱有一种玩笑态度,在调侃后一笑而过。这种状况下,“停止体罚”观念的宣传效果就大打折扣。

究其根本,还是人们对体罚的界定模糊,日常重视度偏低。体罚是指对未成年人身体进行错误责罚,如打屁股、打手心、罚站、罚跪等,极容易造成身体上的疼痛。以家庭教育为例,许多家长不懂正确的教育方法,将“体罚”模糊为“教育”,或是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涉嫌体罚。在家庭教育中体罚发生率居高不下,有学者对国内2518名3至15岁儿童的父母亲调查发现,体罚的发生率高达53.73%(母亲)和48.29%(父亲)。除家庭教育外,也有儿童在学校或其他环境中以“纪律”为借口遭受暴力和羞辱。

根据Gershoff(2002)对88项体罚进行分析,体罚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伤害,更延伸为精神上的损伤。其中包括反社会行为以及攻击行为;患抑郁焦虑性疾病概率大幅度上升;道德内化程度降低等等。作为未成年人,孩子们是天然的弱势群体,这种状况下,成年人更不应该有意无意地成为孩子行动的主导者,利用自身优势对孩子进行体罚。

因此,节日宣传的提醒作用只是“拒绝体罚”的一小步,人们不能依赖每年“国际不打小孩日”提醒,也不应让“今天不打,明天再打”的调侃变为现实。要在心中装上警铃,时刻提醒自己,转变观念,拒绝体罚,让孩子们活在充满爱意的童年。只有每天都“不打小孩”,才能实现“国际不打小孩日”设立的目的。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佩芝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4/30/111836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