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青春:无论何时,“理想”都不能变味

来源:红网 作者:​谭嘉雯 编辑:张瑜 2022-05-05 20:37:48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文顶图.jpg

□谭嘉雯(湖南女子学院)

86年前,为反驳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创作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86年后,中国已然沧海桑田。“五四”刚刚过去,我想谈谈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时代问题,对青年,对社会,对我们的民族。

中学时期,我常常跟朋友在阳光下沐春风、在教室里看晚霞、在操场上看月亮,一起听风听雨听午夜蝉鸣。而在这些美好的时刻里,我们毫无例外地都会讨论起一个词——“理想,我们始终坚信“笔下是熠熠生辉的未来,期待着离理想更近一步的大学生活。然而步入大学后,我却不再谈“理想“情怀等字眼,不是因为不想,而是不敢,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谈起这些,我仿佛成了一个异类。

当今,不少青年口中不再是“理想,而是“金钱”。他们眼中不再是“情怀,而是“轻奢;他们的心中不再是“苍生,而是“自我。依我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悲哀。怀着如同86年前鲁迅先生的愤怒和悲悯,我不禁呼吁:中国青年不能失掉理想。

有人说,家财万贯、有房有车、家庭美满也是一种理想,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些大多是由大量的物质和低级享乐拼凑而成,未涉及更高价值的体现和对世界的深度感知。我认为,理想分为两种类型,成就型和情怀型,成就型源于对某一领域的热爱和追求,情怀型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因此,理想的本质是精神的衍生物。诚然,我们应该肯定人对物质和低级娱乐的渴望,但我觉得,社会更好的状态应该是人对物质与精神的渴求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精神缺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于个人而言,缺少热爱的事物,很难领会到真正的幸福。缺少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则容易造成内心深处的空虚,使人更易迷茫和脆弱,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于社会而言,一味沉迷于衡量自我利益,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浮躁、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会使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去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于文化事业而言,会造成青年不愿意投身文化事业,前辈的接力棒无处安放的局面,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事业的衰弱。于人类文明而言,缺少对所爱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思考,必然无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要想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青年的精神缺失。要知道,任何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因此,探讨精神缺失的原因,要从社会环境入手。从时代背景来看,其一,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了尼尔·波兹曼笔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常常把空闲时间分配给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沉迷于电视剧、游戏、短视频等低级娱乐,沦陷在刺激强、投入低的事物中,变得更浮躁、肤浅、急功近利,不愿去静下心来感知世界。其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不得不远离自然,对自然的感受随之钝化,从而潜移默化地钝化了人的整体感知思维。从社会形势来看,一方面,目前处于高压的就业环境,青年圈内卷严重,生活节奏快,没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去追求业余爱好和感知生活。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借四通八达的互联网大肆给人们洗脑,借各种热门网络平台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造成人们对披着情怀外衣的“轻奢”“小资生活等消费主义衍生物的盲目追求和对物质的隐性崇拜。从教育体系来看,应试教育偏向于功利化教育,同样有急功近利之嫌,以成绩为单一标准评判学生,更造成了学生的单极思维模式。对文科生不公的录取比例和就业前景,则间接造成了学生范围内对精神世界的不屑,助长了对物质的崇拜。

知晓原因后,我们就该扛起守护精神世界的大旗。无论何时,“理想”都不能变味。

从根本上,要加强党的精神谱系进校园,加强红色教育。既要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当代中国青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又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中国青年在华夏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走好自己这代人的长征路,让他们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时,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希望,脚下有力量。

再具体层面而言,要从这些方面着力:首先,应该考虑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以单一标准评判学生,采用全方位培养的教育方式,推动应试教育朝素质教育转变。其次,应该给予文科生更多支持,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推动文化进步,同时要鼓励大众参与文化活动,意识到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最后,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培养深化感知、深度思考的习惯,不应该迷失于物质文化中,也不应该痴迷于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必须要意识到精神于我们的重要性。

来源:红网

作者:​谭嘉雯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5/05/112014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