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种类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面临着各种多样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提升应对灾害能力,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已经成为实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答题”。
关口前移,防灾减灾“提前亮”。从98年特大洪水,再到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注定要在与自然灾害斗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防灾减灾,重在预防。今年2月份,我国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其中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其目的就是把防灾的关口前移,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各地要提升预判风险的水平,摸清灾害的底数,特别是要运用好“科技力”,通过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发展无缝隙、智能化的多灾种预报预测业务,全面从被动“遇见”灾害转向主动“预见”影响,做到防灾减灾“提前亮”。
依法防治,防灾减灾“法治化。防止自然灾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题中之义。设置防灾减灾日,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也是提醒广大公民在灾害面前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作为法治社会,要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提升减灾能力,就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各地既要将依法应对灾害作为一切防灾减灾措施的前提,构建统筹管理、协调联动、社会参与、信息共享、创新救助的“一体化”模式。同时,还要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多部法律法规,真正以“法治的名义”守护人民安全。
人人参与,防灾减灾“全民化”。天灾不可逆,能尽者唯有人事,事能至美又需群策群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为的就是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守护共同美好家园。一方面,各地要利用宣传周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通过生动的图文、鲜活的影视作品、饶有趣味的互动体验等,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另一方面,广大公民也要将防灾减灾的意识筑牢筑强,积极参与防灾救灾的群众性演练,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提高避灾自救技能。只要人人做到脑中有弦、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肩上有责,就能携手构筑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绷紧防灾减灾之弦,在“防”上夯实根基,在“治”上做足文章,就一定能够守护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江新华)
相关报道网友留言大江推荐
母子掉入废弃水井被困 ...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提...
各地落实防疫举措 筑牢...
天舟四号近日择机发射
【探客驾到】第32期:...
小镇“姑娘”回老家开...
大山深处“太阳”新升 ...
紧急驰援武汉41天!他...
春天里的江西丨春耕正当时
【视频】“听我说,谢...
【视频】江西抗洪一线...
【视频】可爱!抗洪消...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来源:大江网
作者:江新华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