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潜能不应被学历束缚,生涯教育宜早不宜迟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婧 编辑:刘昱 2022-05-16 22:12:03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配图·青椒计划.jpg

□王海婧 (湖南师范大学)

尊重劳动,这是社会一直倡扬的价值理念,也是劳动者一再呼吁的基本权益。但是现实中,“考不上高中只能去职校,人生就毁了”“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HR只收985的简历”等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学历歧视与劳动歧视形影不离,一直是招聘场合中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11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至技工学校就读,轰动一时。近日,周浩接受记者采访,站在十年后的坐标去看这一人生转向,他承受了很多的非议与不理解,但始终认为这只是更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当初的他,在大家的建议下,为了“不浪费分数”,最终报考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事实证明,这段学习经历带给他的更多是痛苦,甚至抑郁。尝试了各种办法:旁听、休学、南下打工都未能解决问题之后,他决定退学,放下常人眼中的学历偏见,追寻自己的热爱所在。

“读书改变命运”,应试教育本身为人们的求学创造了一种激励机制。必须承认,应试教育是无数普通人得以实现人生抱负的一条赛道,也是相对来说较为公平的一条赛道。在这样的期望下,升学率与教学水平挂钩,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时的第一考量,也顺势成为学校办学招生的重点建设之处。但其中,逐渐变味的“唯xx论”是种对教育初衷的异化,是社会对于高考意义的过度解读与吹捧。

“唯xx论”的弊端如此之多,但仍然成为人才评估的路径依赖,其原因不在于其立论是否科学,而在于学校教育的思维惰性与招聘单位的行政惰性。人不是没有思想的物件,学校也不是工厂流水线,“唯xx论”容易抑制孩子的兴趣发展,束缚孩子的潜能。而一旦离开象牙塔,被压抑的兴趣与潜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可能反噬到人的本身。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唯分数论”将人抽象成数字——考试分数与排名,那是最为省事的管理方法——数字考核不用情感,也不用探究其合理性,不用因材施教,省去繁琐。对于招聘单位而言,“唯学历论”将人抽象成学历——专业与在校GPA,那也是最为高效、无需思考的招聘手段——名校光环笼罩下,人的多样性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短期而言,这样的做法确实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几个指标便可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与否,确实是“公平”且“高效”的;长远来看,这抽象的做法违背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是将“人”物化,将本质上是创新性的教育工作,降低为重复性的填鸭式教育,这种管理体制与招聘考核终会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人才培养。

“唯xx论”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今,学习成绩成为了国内大部分中学发展的指挥棒,进而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之中。导致太多学生在走出校园时仍对自己的未来缺少规划,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了解大学各专业的发展现状。这种情况下,学生盲目报志愿、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现象相当普遍。

没有计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计划的人生才是蓝图。改变“唯xx论”思维、破除孩子人生规划难题的关键一步就是进行生涯教育,这一步,宜早不宜迟。“生涯教育”是帮助一个人考虑度过整个生涯而要做的准备,以及应该有的成长。志愿填报、职业选择并不等同于生涯教育,却是大多数人的生涯规划中必须考虑的人生节点。

往小处说,生涯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辩证看待“学历歧视”,理性面对“唯xx论”,发挥自己的热爱专长,激活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往大处想,生涯教育的持续推进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时,这类人才在未来走上管理岗位时,也能更好地将这一观念内化于学校与企业管理之中,从源头上去避免“唯xx论”,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助于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人生是原野而非轨道,原野上也不止高考这一果实。要认识到人生并非轨道,生涯教育宜早不宜迟。无论是升学志愿填报还是未来职业选择,当孩子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能够在生涯规划之下无悔遵从内心的声音,多一点热爱,少一点功利,这才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婧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5/16/112787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