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
6月6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禁止相关商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为抵制低俗文化传播提供了依据。
文身是年青一代表达个性、展现自我的形式,本身没有过错。但是文身人群低龄化的趋势不可取。从工艺上说,文身是将有颜色物质注入到组织中,会形成永久颜色,到目前为止任何激光都没有办法将其完全去除干净。在空军潜艇兵等特殊兵种中,一道文身、一个疤痕,都可能在重力加速的过程中,造成伤口再次撕裂。出于安全等各种考虑,我国读大学、当兵、考公务员等等政审程序中,对文身疤痕都有严格的界定。作为家长和监护人,需要充分认识文身的危害,不能让小小的文身毁掉孩子的“以后”种种可能。出台办法,从源头上开展治理,是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无微不至的关爱。
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容易跟风,追求时髦,实则没有清晰的是非观念与审美观。不能因为孩子们一次新奇尝试,一次追求时尚行为,对以后生活造成困扰。孩子自身对文身什么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不断引导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
万事开头难。出台《办法》,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作为一种监管,不能光依靠于法律。禁止未成年人文身行为,需要寓教于行。现如今,许多公众人物带动作用不够,公众场合裸露文身,将个性文身作为时尚展示,容易让未成年人混淆文身与个性的概念。对于公众人物需要加强约束,倡议他们不展示文身。还要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号召未成年人不文身。禁止未成年人文身行为,需要寓教于细。各级媒体不断引导,结合相关部门的各种政策,解读《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通过讲故事、讲案列等宣传形式,将过早文身对身体是一种伤害,对未来会有影响讲清楚讲深讲透。要结合具体事例加强宣传,让未成年人明白文身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各方面合力,才能推动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让未成年的未来具备更多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松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