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绽放“星”光,青春与时代“同屏”!红网第七届大学生“评论之星”圆满收官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陈晓丹 2022-06-29 19:31:52
时刻新闻
—分享—

“小我”融入“大我”,绽放“星”光,让青春与时代“同屏”。6月29日,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落下帷幕,从全国260余所高校万余件参赛作品中实力“破圈”的180余篇文字评论作品、16个视评作品晋级决赛,来自大江南北的高校学子“网”聚一堂,同“屏”共振,观评家国天下事,用青年视角感悟时代脉动,以青年之声弘扬主流价值,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卢家驹一路“披荆斩棘”,登顶摘下年度“评论之星”,中国传媒大学万昱麟夺得“视评”组冠军。南京师范大学张雨龙、山东大学穆舒欣,分获亚、季军。湖南师范大学龙清霖等10人获佳作奖;苏州大学华悠然等21人获入围奖。山东大学曲亚宁等4个小组,同样在“视评”比拼中脱颖而出。

大赛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主办,投稿量突破“1万+”,新增“视评”竞赛通道,释放大学生创新表达新声态,更引来外国留学生“组团”出镜发声。屏幕上的一字一句,镜头前的一言一语,见证校媒融合“育新人”成果,闪烁当代青年思想星光,彰显青年担当与使命,奏响“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的青春强音、网络强音,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凝聚社会共识贡献了蓬勃的青春助力。


12345.png


同“屏”共论天下事 激浊扬“青”凝共识

翻开地图,“星光”错落。历经多年耕耘,红网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的触角早已延展至全国范围,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网评作者崭露头角,耀眼星光洒落祖国大江南北。

本届“评论之星”大赛为第七届,热度空前。在为期3个月的投稿时间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全国累计有26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踊跃参赛。据统计,本届大赛投稿作品总量首次突破万件,为历届之最。

来自各地的高校学子,“网”聚一堂,同“屏”共论天下事,激浊扬“青”凝共识,让流量澎湃正能量。

面对私家车贴辱华车贴事件,苏州大学高萌婕坚定发出“绝不姑息辱华行为”的呐喊;感动于苗彦彦的故事,湘潭大学袁航感慨,“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桥梁,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爱国向善,始终是当代青年不变的思想底色。

面对“媛媛不断”的怪相,上海外国语大学姚嘉怡指出,“它的背后是局部的放大,真相的缺失,情绪的泛滥,思考的匮乏”,呼吁撕掉“媛标签”。担忧于“美妆低龄化”的歪风,中国人民大学王洲淼温柔结语:“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什么是美,让他们可以在自然的清风下,嗅到自身的芬芳。”从社会纵议到教育评弹,青年的笔触下,有理性更有温度。

谈“经”论“政”,也不乏敏锐的青年观察,不缺沉稳的青年建言。注意到“虚拟房产价格缩水”,山东大学敖宇指出,“元宇宙要一场脱虚向实的革命”。在真相尚未抵达,自媒体却肆意消费李田田事件赚取流量,舆论两极分化之时,湖南师范大学龙清霖“冷眼”却不旁观,理性建言“在共情中多一点‘延时表态’”。

将目光投向国门之外,来自长安大学的刘彗君则留下颇具胸襟的判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再度爆冷,提醒我们打破单一、刻板的印象,以更开阔的眼界去认识世界文学。”

青年之声,“破圈”传播。部分“评论之星”选拔赛作品,如山东大学樊湘怡《少年不是强说愁,给孩子们撑起一片精神蓝天》等,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重点推荐评论;郑州大学许洪鑫《千粒黄金米掷江:足够吸睛,真有多少反浪费意义》等数十篇作品获人民日报APP转载,收获众多网友跟帖点赞,在舆论场上激起涟漪和回响


嘿嘿嘿.jpg


玩转“视评”新赛道 Z世代有“新声态”

《今日狐说》《“陈”有事启奏》《小新圆桌派》《汪汪队说大事》《靓女对谈部》……一个个活泼有趣的节目,见证着参赛学子如何大开“脑洞”,玩转“视评”新赛道。

除了文字评论,本届大赛首次增加了“视评”类作品比拼。“爱玩”且“会玩”的Z世代,在这一“新赛道”上尽展年轻活力,为网络评论注入了青春“新声态”。

据悉,重庆大学、长安大学、山东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校,专门组建了由老师指导的视评团队。一大批富有创意、形式鲜活的视评专栏相继登场,其中不仅有“专业范儿”十足的主播式评论,也有“接地气儿”的街头采访,还有轻松活泼的情景式演绎,更出现了原创动漫式评论。

此次“视评”比拼,还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参与。来自罗马尼亚的邓琳娜、马来西亚的陈保君、泰国的石若舒,精心策划了“仨扇有话说”栏目。3位姑娘“组团”录制的《评论之星·双语视评丨北京冬奥会 - Beijing Winter Olympics》《评论之星·双语视评 | 警惕社交网络中的暴力》等一系列作品,不仅关注全球性热点话题,也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读者展示了外国人眼中的大美中国。

这些视评作品,由组委会把关、高校老师指导、大学生自主设计,在“红辣椒评论”视频号上发布,体现着鲜明的青年视角,引发了高校学子以及广大读者的关注。

“评论的‘可视化’能够让观点‘走出’文字,在更多更丰富的媒介和平台中发光发热,同时又赋予了评论更直观的‘人情味’,因为它让评论员‘直接对你说’,评论员的情感和语气直接影响你,与评论员的互动变得触手可及。”本届大赛“视评”组冠军,中国传媒大学万昱麟表示,“评论员也因此需要掌握更多本领,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让视频评论在众多视频内容中拥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评论与表达、与视听元素的契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刘倩妤,也向其他参赛小伙伴分享了自己思考:“视频评论内容深度与趣味之间固有的矛盾需要注意,如何讲大家愿意听的好‘故事’是视频评论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青椒图.jpg


“青椒不青拔节生 红“星颗颗心向党

“评论之星”启动前,红网推出大学生评论写作“青椒计划(编者注:“青椒喻指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中的大学生新手作者)。“评论之星与“青椒计划联动互补,两者参评机制上的连接联通,目的不止在于将评论赛事“做大,更在于“做细“做深

“‘天天都是评论竞赛’意味着,同学们有了更多时间去锻炼、去检验、去进步。”红网理论评论中心负责人表示,“不同于‘评论之星’的激烈竞争,‘青椒计划’服务至上,重在培育引导,通过常态化的交流互动,帮助指导大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结合重大选题,我们会邀请大学生直接参与作品策划,打造新闻教学与媒体实践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大学生在历练中褪去“青色”,拔节生长,用文字和镜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擦亮了“评论之星的红色底色。

全国两会期间,10所高校10位大学生畅聊两会热点话题,《青椒观会》系列视评刷屏高校朋友圈;建党百年之际,湖南7所高校大学生代表,分赴湖南7个党史现场,创新学习方式,全流程记录学习过程,“青椒学党史”视评专栏在网络上留下一抹鲜亮的“青春红”;中央公布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后,高校学子以青年视角探讨党的先进精神的新时代路径,“精神谱系青年谈”系列述评密集上线,在舆论场上又刮起一阵清新风。

“网评和新闻专业融合天经地义,网评和思政课融合浑然天成。”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咏燕认为:“互相品读着出自同学之手的文章,思政理论和思政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收获启迪、引‘共鸣’、增‘回味’。

目前,红网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评论之星落幕,而新一年的“青椒计划已接续推进。从红网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依旧在舆论场上“声声不息——如围绕“精神谱系青年谈专栏,从述评到视评,大学生端起相机,走出教室,用镜头记录青春思绪,继续学习领悟那些不朽的伟大精神。

第七届大图.jpg


校媒融合“育新人 “星光添彩新时代

“在全国高校热爱评论的大学生心中播下很多火红的种子。

“是青年学子提高认知能力、锻炼新闻业务、提升新闻素养难得的平台和途径。

“既契合了高校教学需要,也契合了当今青年学生的表达需要。

“对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业界导师曹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院长王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耿蕊……从“评论之星到“青椒计划,红网推出的大学生评论赛事,获得了众多高校新闻学院院长及一线评论教师的认可。

据悉,郑州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广西大学、长安大学等,还将学生在比赛中的发稿数量纳入教学考核。针对获奖大学生,部分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相应的学分奖励机制。 

红网推出的大学生评论赛事,与高校新闻课堂产生了持久“共振”,更引来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肯定。

“新闻教育作为一个专业事业,需要学界业界作为专业共同体的参与、分工和合作。”《青年记者》2022年第3期刊文指出,“(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已成为连接评论课堂与评论实践、学界与业界、评论教师与评论员、新闻系学生与新闻职业一个制度化平台。选拔赛,不只是一场鼓励大学生写评论的比赛,而在整个流程中贯穿着学界与业界融合的理念,勾连起一个以评论为纽带的评论人专业共同体。“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从“评论之星”到“青椒计划,重视育才,更意在育新人、树新风。

“早期的议程设置者是报纸,后来是广播电视,再后来是互联网。网络评论已经是议程设置的主力,数字时代普通人得到了极大的赋权,互联网对纸媒具有‘反向议程设置’功能,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公共生活。大赛评委祝华新表示,“获奖的各位大学生评论员,以一篇篇匠心独具的网评,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参与热情和公民道义担当,彰显了新时代的国民素质和品质。

事实上,大赛希望“评论之星”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一种成熟的育人模式,青年们能在此发芽、成长,唤醒自身能力,彰显青年一代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与担当。

借助红网评论赛事所搭建的平台,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青年学子,以思考为力量,以评论为载体,将目光和脚力延伸到了象牙塔外,将“小我”与群体和时代相连,在向“大我迈进的人生途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与担当,为主流价值的传播、社会共识的凝聚,贡献着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万千学子,用键盘和镜头记录时代,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评论之星,“星光溢彩,为新时代增辉!


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获奖名单

冠 军

卢家驹 华中科技大学   把情感留给骑手,把理性留给行业

亚 军

张雨龙 南京师范大学   少扣崇洋媚外的帽子,走出身份认同的褊狭

季 军

穆舒欣 山东大学     拿公款买好评,群众工作当以“真心”换“民心”

佳作奖(10人)

龙清霖 湖南师范大学   后真相时代,李田田事件呼唤“延时表态

姚嘉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是时候撕掉这张“媛标签”了

曹婧怡 北京大学     地铁站命名之争:信息时代下失败的高校突围

陈昕田 中国人民大学   我们需要锻炼,但不需要体测

李 霞 中国人民大学   非必要不发布,媒体不应给新闻打多余标签

高雨曦 中国人民大学   “知乎治校”出现,为何学生选择“隔空喊话”?

王洲淼 中国人民大学   儿童美妆走红,别让容貌焦虑之风吹进孩子的世界

李易蔓 华中师范大学   推进版权保护,须考虑是否合法合情合理

吴文静 苏州大学     山西乡村古建坍塌,古建保护不应止于重点保护单位

丁天宇 苏州大学     潼关肉夹馍协会:“维权”不是生意

入围奖(21人)

华悠然 苏州大学     孩子砸坏电视,动画片不该是家长不作为的“黑锅”

吕 行 中国人民大学   丁真为抽烟道歉,“淳朴”不该成为套牢他的枷锁

李 颖 湖南师范大学   法治与人情博弈,公众的“权势想象”何以破?

洪凯雯 中国人民大学   终结中小学“手机拉锯战”,仍有盲区待填补

黄 晴 广西大学     潼关肉夹馍协会打官司,好品牌不是“告”出来的

廖奇娟 中国人民大学   不是信息碎片化,而是耐心碎片化

刘彗君 长安大学     诺奖再度爆冷的背后,是亟待关注的多元文化

林义琴 广西大学     无声餐厅,爱意无声胜有声

李祎欣 北京大学     人大复试泄题,让规则成为共情的锚点

敖 宇 山东大学     虚拟房产价格缩水,元宇宙要一场脱虚向实的革命

余君榕 苏州大学     “摸鱼”与否,不在“围”而在“守”

叶 鸣 华中科技大学   “育儿假”推出,对职业女性的尊重如何不“放假”?

苏 靖 广西大学     从频频走红的论文致谢中,当窥见学者该有的“真”态度

颜李霞仪 重庆大学    剩饭是兜住了,但“头顶的安全”该如何兜好?

魏景琦 中国人民大学   《李白之死》走红:以情感共鸣破除国风创作的“蜀道难”

孙溪悦 中国人民大学   扶老人拍视频自证清白,别让助人变成艰难的善举

陈 倩 重庆大学     误诊八旬老人患艾滋,不精不诚何以为医?

欧阳婧雅 湖南师范大学   “野性消费”终将退潮,国货的崛起要经得起热与冷

沈 倩 长安大学     包容织毛衣的男生,让教育保有温度与浪漫

魏泽鸿 湖南工商大学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纠正着“贫富”的定义

陈奕瑾 长安大学     500克黄金制米扔黄浦江,多少粮食金不换

“视评”组优胜作品

观孙卓一家团圆后续,需还司法和当事人以空间

作者:万昱麟(中国传媒大学)

审视“双十一”,造节热潮还能走多远?

作者:曲亚宁 李谡 敖宇 吕昕纯(山东大学)

三问公职人员狂扇老母亲耳光

作者:胡世鑫、陆地、沈欣雨、贺英杰(南京师范大学)

违法侵权!搭讪直播不能“搭”过底线

作者:马皖雪、王小静、何晓琴、杜澯一、张燕妮、古凤、李佳怿、何艳艳、陈柳余、胡阳(重庆大学)

潼关肉夹馍:集体商标怎能成为敛财工具?

作者:张林、胡莹(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6/29/114457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