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治理互联网医疗乱象,也该“下猛药”了

来源:红网 作者:许卫兵 编辑:陈乘 2022-07-13 17:52:53
时刻新闻
—分享—

□许卫兵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700多家。随之而来的是误诊白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7月10日 《法治日报》)

看病看病,医生要看到病人。望、闻、问、切是医生诊疗的常用手段,有些经验丰富的医生只要瞧一眼患者的脸色,便能大概率判断患者病症轻重。可是在互联网医疗中,患者以咨询名义,问诊在线医生,用文字说明自己的症状,医生难以看到患者的面目,无法结合“望”的手段对病情进行综合研判。与医生对患者面对面诊疗相比,互联网医疗诊断患者病情准确率要低,出现误诊的概率要高,可能耽误患者病情治疗。

“先药后方”更是违规行为,直接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传统医疗中,执业医师大都不敢“先药后方”,这不仅违反救死扶伤的医德,更是把患者生命当儿戏。而在互联网医疗中,一些医疗平台采用“先选购药品,再因药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的操作方式,显然违反治病正常流程,也不符合医生医疗常态。医生用药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而定,同一种病,特别是慢性病,轻重情况不同,用药也可能不同。因此,诊判病情开处方在先,拿药在后,才能对症下药,医治病情。如今,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先药后方”行为,可能不顾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乱开药,导致用药不准或者用量不够,不利于患者治病。

互联网医疗乱象的存在,原因之一在于监管制度威力不足。一方面,出台多年的制度未能有效落实。例如2018年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16条第2款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互联网医疗中,许多患者在线向医生首次问诊,在线医生如果不回答患者,会担心影响声誉。而且患者首诊行为有时也解释为咨询行为,医生无法拒绝,导致互联网医疗不首诊的规定难以执行。另一方面,新规刚才出台,取得成效需要一定时间。比如,今年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文规定互联网诊疗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是对一些医疗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处方说“不”。可是,因为新规刚刚出台,要消除人工智能开处方的影响,要有一定的适应期。

互联网医疗是新生事情,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在发展过程中,要针对一些乱象,出台相关制度规定,作为治理违规行为的依据。相关部门要加强相关制度宣传力度,让患者知情,了解制度出台的背景及具体措施,寻求患者对互联网医疗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要完善制度细则,明确相关具体罚则,这样,处罚违规行为有法可依,更具操作性。最后,要加大查处违规行为时效性,只有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广泛适用制度条款,让制度有生命力,才能根治各类违法互联网医疗乱象。

来源:红网

作者:许卫兵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7/13/115197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