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近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清凉”活动,一批又一批消夏、防暑食品、药品等慰问品,被有组织地送到奋战在工作一线的职工手中。“送清凉”举办方主要有各级工会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有一些爱心人士也积极参与。正值盛夏酷暑,“送清凉”活动犹如清风拂面,沁人心肺,备受职工欢迎,各式媒体关注有加。
“送清凉”是各级工会等组织的经常性工作。每年夏季,以“情系职工”“致敬劳动者”为主题的“送清凉”活动在全国各地有序展开,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画面,通过宣传媒介向公众传达着各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一线职工收到慰问品时溢于言表,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来媒体报道看,一些地方、单位的“送清凉”活动,为了扩大宣传效果,突出领导“高度重视”,过于讲究排场和仪式感,不顾炎热天气,兴师动众,让人看在眼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比如:即使烈日当空,也要在户外举行“送清凉”活动仪式。布置展板、高挂标语、慰问品堆放整齐,接受慰问的职工少则几十多则百余人,面对主席台站队排列,现场气氛热烈。主持人开场白、领导讲话、逐一发放慰问品,议程一个都不能少。而接受慰问的职工不得不顶着烈日,即使领取一瓶矿泉水、一块西瓜,纵使汗流浃背,也得忍耐等待……
这种“送清凉”活动场面似曾相识,几乎年年可见媒体报道。这与其说是“送清凉”慰问,不如说更似某种颁奖仪式,领导发放慰问品就像给获奖者“颁奖”,职工接受慰问则好像上台“领奖”一样。这些场景,在高温酷暑下反差明显,很不搭调。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不在烈日下将慰问品交到一线职工手上,就无法表现领导“高度重视”,也无以表达对劳动者崇高敬意。如此“送清凉”,有违初衷,职工不免遭罪,酷暑之下心生寒意。
夏日“送清凉”活动是各级组织、各单位体现真挚关怀、调动一线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已成为年度“例牌”工作。但是,“送清凉”必须聚焦主题,谨防异化变味,不妨多些换位思考,尽量简化流程,实事实做。特别是应当少搞些不必要的户外慰问品发放仪式,更不能使其成为某些领导“表扬和自我表扬”的机会和平台,而应通过“送清凉”把组织的关爱、温暖切切实实送到职工心坎上,使广大职工有如沐春风之感。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点人文关怀,“送清凉”才更有“凉意”。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