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状态逆生长,必有后后福——序黄沃若七旬文集《稀年杂录》

来源:红网 作者:易柯明 编辑:陈晓丹 2022-08-03 17:40:12
时刻新闻
—分享—

□易柯明

2018年4月我在长沙市文代会分组讨论会上作五分钟临场发言,谁也没料到题目是《文艺良知与作家长寿》,灵机迸发,以作家长寿话题切入文学永恒主题。我是现场受到一位姚姓女作家感染,即兴想这么说。说得很享受,效果很好,发言录音被有的单位拿去作为团队学习资料。

之所以希望作家们能发展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长寿群体,因为笃信他们特有一个温暖滋润的精神世界,足以充实饱满而又没有负载地生活与创造。年纪不轻的姚女士神采焕发,说“家庭烦恼绝不抛给社会,社会风尘绝不带进家中”,使我感知到作家自觉用心灵去寻找价值准则,即生出十足的精神文化力量,身心必然带劲,创作必然勤奋,状态必然新锐,作品必然深邃。

这种感受,于姚女士是一时触发,而于湖湘大地另一位老作家,那就是深恒感应、久而弥笃了。

这位老作家,是湖南宁乡的黄沃若,我的平生恩师之一。1948年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老知青,报纸总编辑,沩楚文坛“半坛主”。体裁文法,散文、公文先导而入,兼顾古体诗词、新诗、楹联,参与创辟“诗散文”,着职业功力于新闻通讯与社会评论,施兴趣才华于纪实文学和名人传记,收文化思考于小说宏章及随笔断章,除戏剧外,打了几十年通关。著书立说久久为功,春华秋实众望所归,圈内人多称“黄总”或“黄老”,同龄资深文友或称其“老黄”,我敬称“黄老总”。

我的处女作(说“处男作”似更恰)系列文化散文《宁乡文化觅踪》就是1995年被沃若先生鼓励在《宁乡报》逐篇刊出的。时任该报总编辑的他,心里若没有大文化的盘子,是鼓励不出“千载宁乡一望收”的境地来。许多宁乡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我那组文章也便是沃若先生大文化修为的明证。这强力的文化修为,作用在、自证在恩师本人作品集群的时候,映现的是黎明到晚霞的全幅瑰丽。

微信图片_20220802115459.jpg

《稀年杂录》作者黄沃若。

我热切关注黄老总的每一部作品结集。黄沃若作品集,是几个时代的侧影,是一位智者的天光。

此刻,他的新书稿《稀年杂录》,又在我拜读中。依旧作为第一批读者,荣幸兴奋;第一次被指定为作序人,惶恐振奋。

须得说这部《稀年杂录》的内容代数,须得说黄沃若先生的人生几何,须得说沃若弟子们的道理教化。这么说来,本篇序言或成为“学好黄老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篇弟子观察老师的“黄老之术”(说“黄老之道”似更准)。

《稀年杂录》肯定不是黄老总最终的定格作品,跟以前的代表作(例如长篇小说《壹洲人性扫描》、散文集《我心安处》)相比也谈不上是最好的作品,但一以贯之、逐步升级体现出黄老的自觉的创作代际意识及成效。他跟一些作家一样,喜欢结集出版,但绝不同于某些作者的为结集而结集、为出书而凑数,他在每一次结集时鼓捣一种声量、探讨一种命运、完成一种追问,这使得他的专著一本本就如一代代升级版的命运追索,自行涅槃。《稀年杂录》是他年入七旬的最新涅槃。他站在“七零后”的古稀风口,眺望新时代的青春浪尖,发出了“老年大学”又“四年本科”(2018-2022)的长者苍音。

第一辑“冥思偶得”(实质是全书上篇)展现出黄老总历来不变的生命定势,散淡的总气质,偶间沉浸式思考,而有所得,且是七旬老姜的辣得。例如他“冥思”岳阳楼的时候,开篇就是“隐约三分孤独。此曰贤哲之殇”,继之曰“正是这独醒,照亮了黑的夜,让人读懂夜的黑。敦化之功,无声无息”,不是把唐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当代顾城“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用来寻找光明”给穿越到洞庭湖畔乾坤日夜浮起来了吗。这种天下意识、赓续意识、敦化意识,分别体现了作者内心浑厚的天、地、人哲学观。偏偏这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稿,实际上给全书的哲学品质、史学器度、文学经络、美学范式铸了模。这一辑录,城里江心的橘子洲,乡下河畔的杓子冲,上古流韵的炭河里,超然世外的开福寺,都在向作者招手;而作者,则在向我们招手。这一辑的人情味,也是满拉弓弦,那篇《妻说》是中国民间不多见的“夫唱妇随、妇唱夫亦随”的双向真经谈。1995年,我曾随家父、沃若先生、刘义成先生一起拜会宁乡史册上最伟大的赤子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光美老人应邀讲起少奇同志的风格情操时幽默了一句:“我可不能像咱们湖南花鼓戏,搞什么《夸夫》。”大家哈哈笑起来。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当时的在座者黄沃若搞起了“赞妻”,文章细细读来,当无不为黄老总拥有刘如子阿姨这样的终身贤内助而歆羡、肯赞。等读到《送别母亲》一篇,作者对母亲离世长恸“你知道今后的阳光必然多于风雨”故而恳请九泉安息,我们不仅为人间母爱的同频共振而荡泪,还能明白一个知青版知识分子由于怎样充溢慈爱与柔韧的母教才得以养成。“冥思偶得”各篇什,渐悟和顿悟来回点闪,是文人百味绕心头。

第二辑(全书下篇)“朋友三四”展示机变,张开了沃若先生的人际世界,实质在彰显黄老总本人的人格世界。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人际书写,都是作者一方的真实人格宣言。《报任安书》是写任安吗,非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自况之笔。《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写山涛吗,当然不是,是嵇康自己的满腔义愤。黄沃若的朋友三四,或是他写友人,或是友人写他,真正的中心人物是黄老自己。逐篇读下,一幅当世作家人格画像渐显渐丰,一股深沉的传统精华人格力量今天还活着,而且活力强劲,那是士大夫的现代格、今日里的诸子魂。《笑傲江湖的白雪巴人》(雅俗共赏)、《心灵采矿师》(儒)、《手捧万千山 无言供我佛》(释)、《兰花隐谷》(道)、《有一种情怀》+《情怀与亮度》(红色文化影响)这样精妙绝伦的标题,哪里是写一两个人,分明在写本民族几千年、我们党一百年的经典人格,写活彻了优秀传统文化、卓越世纪文化的几系标准人格流。于我,莫说读正文,单是琢磨、玩味这些个标题,就已经是享受与教益双顾、兼领。

全书亮点频现,高潮处不少,最高潮在我看来,是两波。第一波,把第一辑的《杓子冲之梦》跟第二辑的《有一种情怀》搭配起来看,致敬百年红色前辈;第二波,是第二辑的《心灵对话》,深挖内在文化根源。不晓得这是近水楼台、脉动私怀,还是本尊所撼、本分所致?因前一波,跟家父易凤葵先生相关。建党百年前夕,家父考虑合作著述我党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烈士事迹,以人物评传方式做,与谁合作呢?不假思索的第一人选永远是黄沃若先生。黄老总则在两篇文章中这么感喟,“两个未来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一个乡村屋檐下同住三天(指青年毛泽东来到中年何叔衡故里宁乡杓子冲),地球上还有第二处吗?这里一直被我视为圣地,似有灵光度化,直射斗牛之墟”;“(合著的《何叔衡评传》这么评价了叔衡老)不以贱易志,不以穷变节,是人间真君子”,黄老终究是他黄老,题眼还是智慧灵光,文魂还在人格建设。至于后一波的《心灵对话》,是拙作《卅大朋友》破维对话录中,黄沃若先生精彩发言的关联部分,都是文史哲艺美及人生百科的智慧汝成、跨代坦通,是人格解放的更高思辨实录,到了字字珠玑、句句玄机的思想文化力度。显然,这是沃若先生的融会贯通的个性化奇笔。

本书给我的感受,至少在以上,这感受完全是享受。但此际更想告诉读者的是,关于黄沃若先生,我这次最兴奋的不在字里行间,而是行文旨外。我不断惊讶于他老的状态,是沩楚文坛乃至长沙文坛的雄杰。

2018年黄恩师满七十,我们赴寿宴,到现在五个年头,我每年都跟家父一起,与沃若先生一家至少吃上一顿团圆饭(两家亲如一家)。席间,数一数二掰指,不三不四聊起,五体投地的念,六六大顺的祝,七七八八即兴发挥,说到八九不离十收场,向着十全十美展望新生活、新目标、新途径。正是这一年年相聚,我发现黄老总有一种十二分的奇点力量,比本序开篇的“长寿”更宝贵,那就是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姿势状态的逆生长,使得黄老并其夫人刘阿姨的颜值、身子骨也似逆生长。沃若公年逾七旬,年年看老不见老,六旬时候曾经有过的皱纹如今反而不见了,仿佛倒过来在向年轻人的样子靠拢甚至回归。其性貌如此,言辞则更加,他谈锋甚健,新想法、新看法、新说法冒个不停,对我的胡诌总是点头颔许。同龄的诸多老者渐渐都在做活法减量,而他独取增量效应,万步健身、夫妻游走、互联网、新文体、新交道、点化文坛年轻人、绘画、应约写献礼书……哪曾打折,更无收手,不断尝鲜,生命定势中的含饴弄孙不是唯一世界,而是平行世界。

我特别为黄老总高兴!这简直是高于长寿本身的活力四射新常态,有些长寿者兴许只是“为寿而寿”,这样的新常态则达到了“为人而恒”。《稀年杂录》倚靠的新常态,是沃若先生心理的高度健全,智慧的走向大全,精神的一应俱全。究其根本动因,照我这个老弟子推理,是恩师从十足热爱生活更加自由冲到了十二分热爱一切的新境诣,因而,生命状态逆生长!回想起自己四年多前关于作家长寿的主题发言,我也进了一境:作家群体因独到的精神世界而足以长寿,沃若先生则因独到的精神状态而实现着轻松自如却鲜明强烈的“逆生长”。至此,我开始反思,至少是寻思,是不是把“黄老总”喊回“黄总”更与势俱进些。

生命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人到老精力不济、气神不如早先是大致规律。规律不可违,否则必受惩罚。社会安康如此,人体健康亦如此。人体当然必须顺应生物钟规律,生理上的“逆生长”肯定搞不成,长生不老药、返老还童丹连秦皇汉武都搞不定。但心理的、精神的、思想的、状态的“逆生长”未必不可行,透过沃若先生《稀年杂录》书里书外,我甚至觉得我们的物种族类存在着另一道规律:人的情状、人生的状态、生命的架构,是可以逆生长的;甚至需要以“逆生长”的方式,来清理生活、倒回生涯、致敬原初、追寻来路、构建完整、自在来去。这就需要人生百态聚于一炉、人生百味融为一心,越到晚岁越开放通达、百川归海、见多识广、百读不厌、风起云涌、百年好合。这就是集大成的生命意志和精神状态,是一个作家的真正代表“作”,不在于“书”,而在于“命”,超越书本,奔赴命运!

我的恩师黄沃若,不光是在写书、集成,更在于演绎、主宰他的命运,对接社会良知与时代风貌,做大做实自己的命运、关联的命运。这是他活力四射新常态、生命状态逆生长的文化本质。状态逆生长,必有后后福,比“必有后福”还要多福,越到后来越有福!这也便是黄总给我本人的指教的“阶梯三部曲”:从“宁乡文化觅踪”时期的口头交代,到《我心安处》《壹洲人性扫描》等著作的美文温告,再到《稀年杂录》书里书外的状态逆生长的不言之教,他的社会敦化、人生教化的参与之诚、获至之功,是代际演变、阶梯塑型的。我有荣见证之。

作为弟子,我还年轻,暂时犯不着羡慕追仿黄总沃若先生。但我愿致意正在长寿的老人们,不妨看看本书,想想稀年,顾一顾沃若先生的“状态逆生长法”,能否比“长寿”的幸福更进一步,去得到年轻化新常态的美满。这可不是老妖精而是老神仙。

活力四射的“状态逆生长”还只是形,“必有后后福”才是神。在一个真诚作家形神兼备的黄金晚岁,需要追寻也必当寻得真正的“后后福”,那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状态逆行、后福无尽。

感谢不言之教的黄沃若先生,我的老师,我们的老师!

(作者系芒果超媒副总编辑、湖南省网络视听协会秘书长、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红网

作者:易柯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8/03/115939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