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西京学院讲师)
近期,一名中文网名叫“波波”的非洲卢旺达青年伊萨巴约在中国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短视频画面中,“波波”在家人和朋友的伴舞、伴奏下,深情演唱《大中国》《我的中国心》等中国民众家喻户晓的歌曲,同时展示了卢旺达的风土人情,获得了中国网友的一片赞誉。目前,“波波”在全网已拥有超过400万粉丝。
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沟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短视频凭借制作技术简便、内容丰富多元、交互性强等特点,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赋予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参与“超域化”跨文化传播的权利。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波波”是卢旺达孔子学院的学生,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2019年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知识,并代表卢旺达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语言表达基础。这也是“波波”和他的创作团队能够演绎众多中文歌曲,并在社交媒体引发网友情感共鸣的重要原因。很多的网友在看完“波波”的短视频之后留言互动,表示他们的歌声很动听,别有一番韵味,对非洲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中国的国际传播方式过去多为宏大叙事,宣教意味较为浓厚,海外受众难以产生共鸣,已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格局。而普通民众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交汇点,其作用不应被低估。卢旺达青年“波波”的创作团队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演绎不同风格的中国歌曲,就是从平民化、生活化、互动化的角度探寻文化交汇视角,为海外信息传播赋予了情感与温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建立对自己语言的信心,既要在对外人文交流中树立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也要为喜欢中国文化、主动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外人士提供更多的支持。通过“他者”的视角,去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红网
作者:李政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