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动自行车与其“卷”价格,不如“卷”质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梦凡 编辑:刘昱 2022-09-18 19:28:25
时刻新闻
—分享—

bac8f8b7-b646-4bbc-a914-4d89489a3544.jpg

□张梦凡(重庆大学)

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从7月份启动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百日行动”,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的质量监管,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等质量违法行为。此次行动立案查处质量违法案件46宗,查获涉嫌质量违法电动自行车136台。除广州外,北京、无锡、天津、青岛等地市监局也公布了电动自行车黑榜,台铃、雅迪、爱玛等多个知名品牌榜上有名。由此,“你骑的电动自行车真的安全吗?”这一问题引发网友热议。(9月16日《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快捷、便利、实惠等特性,受到广大老百姓的青睐。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完成产量2707.7万辆,社会保有量近3亿辆,位居世界第一。数额之庞大、应用之广泛,无一不在告知我们:电动自行车已经深深融入了我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因如此,其质量便与国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必须要被重视和保障的,这是厂家和监管部门共同的职责所在。无论市场竞争多么激烈,都必须做到先保质量、后打“价格战”。

电动自行车这类产品在我国的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渐渐走向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生产成本降低。成本一旦降低,产品价格就有了下降空间,而更低廉的价格能使一家公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便是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价格内卷”现象,旨在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现象本是合理、合法、合规的,并且在价格层面上造福了消费者。但是愈演愈烈的“价格内卷”,又在另一方面迫使电动自行车行业不断压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从而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多地出现了市监局公布的电动自行车黑榜。发展至此,用“价格内卷”的方式增加销量的行为就变得不可取了。

与其陷入“价格内卷”的泥沼,不如转而进行“质量内卷”:通过营造质量优势,将自身与竞争对手进行区分。比起一味降低售价的“价格内卷”,这才是更理智、稳定的长久之计,不仅能让公司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负责。

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指出:“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及“避免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获得CCC认证并流入市场”。“CCC认证”是三部门为我国电动自行车的质量设定的标准,贯穿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如若出现不达标的现象,公司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缴纳罚款。既然我国对电动自行车的质量有硬性规定,而对价格没有统一标准,那么为了追求低售价而忽视质量的盲目“价格内卷”,岂不舍本逐末?

即便没有质量标准的约束,在低价格和高质量中间,更多的国民也会选择高质量。我国有一句民间俗语称“破财消灾”,一“破”一“消”,高下立见,它代表着我国老百姓普遍愿意用金钱和物质上的损失来换取平安的心理。在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销售方面,质量就是和平安关系最密切的因素,老百姓无疑也愿意“破”财换质量。此外,近几年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行为也更加理智,不再把商品的价格看得那么重要,转而重视起质量和服务。这两种情形都表明:在我国,电动自行车公司进行“质量内卷”是完全可行的,不仅不输“价格内卷”带来的收益,而且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

在电动自行车“价格内卷”的风潮下,转向“质量内卷”需要合理的引导。市监局公布电动自行车黑榜的行为,便是促进转向的一项有力举措。国家也应当开始重视这一方面,倡导“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制定相关的检查和整治计划、开展行动,将更优质的竞争方式植入这一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黑榜清零,将行业带上“质量”赛道。

来源:红网

作者:张梦凡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9/18/118424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