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飞机拜拜员”走红:人人都是媒体时代让个体观察更具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林依淇 编辑:田德政 2022-10-14 23:38:23
时刻新闻
—分享—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林依淇(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一段拍摄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视频让网友关注到“飞机拜拜员”职位。视频中两位机务人员正以挥手姿势示意飞机滑出,因该手势形似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拜拜”告别手势,拍摄视频的网友亲切称呼他们为“飞机拜拜员”。随后,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曾记录下的机务人员以“拜拜”向他们告别的图像。(10月14日 澎湃新闻)

“拜拜员”的昵称让机务维修职业进入公众视野。相对于为人熟知的机长与空姐,公开传播场合中较少有信息向乘客提及机务维修人员对于飞行的重要性。“拜拜”的手势实为维修工作人员检查飞机各个部件完备,且确保飞机周围没有障碍物后向飞行员表示飞机可以滑出的动作。他们站立于原处,目送旅客远去。每一次简单的挥别,都包含着他们对机体的上百次检查与确认。“拜拜!一路平安”,这是机务维修人员以实际行动送出的对此次旅程安全无忧的祝福。

对机务维修人员随手一拍引发的热议背后,是公众对于专业报道之外“人情味”观察社会视角的追求。“飞机拜拜员”的职业昵称便是拍摄者基于日常生活的常见姿势,对机务维修人员工作的诙谐化表达,将日常词汇与专业动作将连接,从而调动起公众对于这个场景的共同记忆。实际上,在近年来的网络空间里,身处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不乏看到非新闻从业者的普通人正在用他们独特的目光记录世界。或是为续已故儿子梦想自学3d打印的母亲;或是在苦难中坚持前行的“二舅”……也许与专业记者相比,普通人的镜头缺乏精心的角度与深沉的思考,但因为有一颗观察世界的纯粹之心,他们对于世界的记录往往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诚然,普通人可贵的观察视角将更多“银幕之外”的职业与人群带到了聚光灯面前。但如何有效利用普通人的媒介信息并转化为对公众的知识普及,则归属于当今专业媒体之责任。要实现从“飞机拜拜员”到“机务维修人员”的公众认知变化,需强调媒体信息补充的重要性,其对当今媒体的热点捕捉与信息收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媒体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公众关注到普通职业背后蕴藏的默默奉献、勤恳努力等精神,将寻常的媒介信息转化为正能量的诠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时时刻刻冲击着传播环境,如若媒体无法适时开展进一步报道,公众可能会深陷于多元信息的泥潭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偏见,从而对热点涉及的人事形成非全面的认知。

在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护公众积极展现社会生活的态度。对于公众具体的媒介表现形式,应适当降低评判标准,不去苛责“拜拜员”“最可爱的老师”等诙谐词语的使用对职业原有严肃性的削减。大部分普通的媒体使用者未经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对词汇的使用较多出自于当下的想法与态度,与其去审判其中的是非对错,不如合理利用媒体受众对于“人情味”用词的偏好,有意引导受众关注点的转移。这不仅要求着有关部门营造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公众敢于展现自我对于生活的记录,积极带动其他媒体使用者加入对话题的讨论;同时也是呼唤着专业媒体在打造专业的深度报道或时政通讯之时,加强对网民动态的关注,推动网民向理性看待热点事件及人群的道路前行。

人人都是媒体时代,普通大众对于社会的观察亦然具有其独一无二的意义与价值。从“机务维修人员”到“飞机拜拜员”,是网民发挥主动性观察世界果,其或能将社会关注度较低的少数群体带到社会公众面前。而专业媒体与有关部门更需关注的,是如何将媒介关键词从“飞机拜拜员”转向“机务维修人员”,让公众关注隐藏于表面之下的群体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身处于人人都是媒体时代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媒体之效用,从而推动着更良好的媒体环境的来临。

来源:红网

作者:林依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15/119385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