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薪宇 孙浩杰 林文婧 李天志(重庆大学)
2022年考研总人数达457万人,录取率仅24.22%,创历史新低。而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考研时却主动选择或服从调剂到不如本科的普通院校的现象被热议称为“逆向考研”。媒体采访部分“逆向考研”成功的学生发现,有的为“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而感到沮丧”,有的发现“成长不需按单一的模板进行。学习环境变得松弛,学得更快乐了”。
“逆向考研”在个体身上的影响我们不可忽视,其背后暗藏的结构性危机也值得我们注意。
一方面,“逆向考研”可能扩大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裂痕。目前规模有限的学历“断层”和“错位”现象对个体而言尚具备合理性,但这一趋势的扩大化和显著化必须警惕。换句话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上升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方面仍存在问题。可以看出,“逆向考研”现象背后存在三大危机:一是学生难以实现升学期望;二是学生升学竞争压力剧增。部分高校可能有用应试教育惯性覆盖高等教育精神,以做出好看升学率的倾向。三则是学术研究所需人才的匹配度下降。此类不健康现象的出现都在警示着问题的恶性发酵。
另一方面,“逆向考研”加剧了社会整体性的“学历焦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学生在升学体制内部产生过度竞争,往往是经济社会增长动力不足导致。但这也并非后者单向决定前者。高等教育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理想状态,其中重要的指标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当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不振时,高等教育能成为一时的蓄水池,通过扩招和升学缓解供需矛盾,但就此形成路径依赖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来,这稀释了教育资源,降低了培养质量,从而加剧供需不匹配问题;二来这也加速学历贬值,推高学历期望,实际上导致学历“通货膨胀”,进一步拉开了学历间的“贫富差距”。
面对可能的局面,相关院校应当抓住机会,全力培养获得的优质生源,教学相长,推动高教体系多元格局的形成,打造出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就提出:“当前存在‘推免’指标的增长远远低于同期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对于学生和支持其学业的社会公众,传统的择校观,教育观也亟待向多元包容发展,理解“逆向升学”,不能只看学校“标签”和学历出身。相关单位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总体上坚持贯彻高等教育建设的社会需求导向,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才能从根源上缓解考生的逃避心理和现实焦虑。
来源:红网
作者:陆薪宇 孙浩杰 林文婧 李天志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