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之星·视评 | 辟谣信息不断,为何“味精们”总是被误解?

来源:红网 作者:麦璐璐等 编辑:张瑜 2022-10-25 17:28:27
时刻新闻
—分享—

□麦璐璐 宋若楠 宋雅静 孙浩杰 卢彬(重庆大学) 指导老师:刘海明

合: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新有话说》栏目。

小新:我是小新。

新新:我是新新。

新新:快看这条微博热搜!#味精真的被误解太久了#,这个叫“答案如下”的科普博主发的视频,只用了5分半的时间,就展示了味精从被发现、被制作到被“中餐厅综合症”污名化再到被国人误解的整个过程。

小新:是的。这个视频发出来之后,好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错怪了味精。你听过“味精不安全,不要吃”“味精吃多会头晕”“鸡精比味精更健康”的话吗?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这些所谓的“常识”都对味精“敬而远之”。

新新:但就像视频里面说的,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与水相融可以使其产生浓厚鲜味。谷氨酸钠在人体内会参与蛋白质正常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脑神经和肝脏有保健作用。过去“味精高温致癌”的说法也早被证实是错误的。只不过,由于谷氨酸钠在人体代谢时会造成体内缺锌,不适合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食用。

小新:除了味精被造谣外,蚝油、酱油、隔夜水这些食物有的被列入致癌物的名单,有的被说和其他食物相克。其实,近几年已经有推文和科普视频在尝试为“味精们”正名,但还是很难扭转人们错误的观念,如何改变大家对这些食物的刻板印象让人费解。

新新:这些“致癌论”“相克说”之所以被人重视,其实是因为当代中国饮食结构转型与饮食观念的转变。大家注重健康的同时,也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的饮食。但是,部分人的偏见和误解却让饮食变得不太科学。究竟是什么造成部分人对味精和其他一些食物的误解呢?

小新:我认为,人们对“味精们”的长久误解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专业知识门槛的存在。知识门槛与认知困难容易使人产生思维惰性,比起搞清楚晦涩难懂的原理知识,大家更倾向于记住直接性的结论,而这些简单的结论却往往漏洞频出。二是过去互联网环境充斥大量伪科学、伪常识的信息,它们使早期关注饮食健康的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之后这些谣言又通过人际传播进一步扩大。虽然有为食物正名的信息存在,但因为知识门槛产生的惰性思维和有限的注意力,导致人们仍然被谣言欺骗。《心理科学》杂志里写道,人与人之间反复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可能会导致文化刻板印象的偶然性与随机性,简单信息多次重复之后,人们就会相信这是事实。

新新:所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大众科学知识素质的提高,而这与社会整体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发展相关,不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更多良性的引导,让食物科普落到实处。要依托正在改善的互联网环境,支持养生专家等专业人士,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为大众打造更多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内容。“酒香也怕巷子深”,平台对科普类视频的推送与鼓励同样在促进知识 “破圈层”,以弥合科学与公众认识间的鸿沟。

小新:院士科普“刷屏”不断、科普类短视频《十万个为什么》好评如潮……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科学普及在网络社会的种种可能。但面对圈层化和泛娱乐化的趋势,如何让正确的科普类知识突出娱乐化信息的重围,顺利“出圈”,使“味精们”不再被误解,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新新:本期《小新有话说》就到这里了。

小新: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拜拜。

来源:红网

作者:麦璐璐等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25/119772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