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是主观描述:在当事老人23日出面接受媒体采访前,以及在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前,大部分的舆论已迫不及待以审判的姿态,将蒋婆婆狠狠钉在了“坏老太”的耻辱柱上。讹诈、碰瓷、为老不尊、戕害功德,一切或善或恶的鞭子,统统甩向当事老人。每个人都义愤填膺,每个人都居高临下。——其实,只要翻开网页上相关文章看看,舆论并没有“迫不及待以审判的姿态,将蒋婆婆狠狠钉在了‘坏老太’的耻辱柱上”,也没有“一切或善或恶的鞭子,统统甩向当事老人”,更没有“每个人都居高临下”。作者没有任何举证,那怕以偏概全,那怕以点带面,那怕举一证万,一点都没有,就做出如此主观的黑描,实在让人惊呆。
作者跟着冷嘲热讽:有了这个“坏老太”,很多事情都“合情合理”了。比如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以后见到老太太,绝对不许搀扶,让那些‘搀扶老人指南’见鬼去吧”;比如我们自己也可以“该出手时不出手”,谁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危难是不是“坏老太”们在演戏呢;比如我们依然可以假装这个社会是道德勃发、温情盎然的,因为它们都躲在“坏老太”们的后面玩去了……有了“坏老太”,私利主义宛若忽然有了那“不胜凉风的娇羞”;有了“坏老太”,千疮百孔的道德生态忽然穿上了“皇帝新衣”牌衣服。还有什么比这更“喜大普奔”的呢?即便面对那些因为看客冷血而殒命在马路上的老人,那些龌龊而漠然的灵魂,终于也可以在悼词里这样写道:亲,不是我血冷,是“坏老太”们害了你!——作者的抒情文笔显然很不错,和“黑描”能力一样强大。事实上,未见有多少人像作者这般被“坏老太”吓倒,被诬陷的三个孩子表态以后仍将做好事,三个孩子的父亲也没有叫孩子从此不做好事,读者大众也没有说从此不出手。恰恰相反,站出来证明“坏老太”自己倒下的7个人,就是为了维持和发扬大众做好事的热情。当然,担心被诬陷是真实的,包括本人在内,可是人们仍在想办法在能证明自己清白无辜的前提下做好事,譬如拨打电话110、120,比如请人作证之后开始出手。
作者最后痛下结论:我们需要一个“坏老太”来解嘲、疗伤或自我安慰,只是,这种饮鸩止渴的逻辑幻觉,既保护不了弱势者的利益,也增益不了社会的良善预期,反倒像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高高撅起的屁股,已然丑陋不已。只是,时下道德上的焦虑,又岂是“坏老太”能解决的命题?——在我看来,恰恰是作者产生了思维倒置的逻辑幻觉。“坏老太”并没有能力来为社会大众“解嘲、疗伤或自我安慰”,关于善与恶,尽管在理论上的辩证关系、两者边界及其转化条件很复杂,可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就某些常见的社会事件,包括这个“坏老太”讹诈三个儿童,判断起来并不难。即使对于“坏老太”事件,人们也认为“不是老人变混蛋了,而是混蛋变老了”。真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集体的智慧是理性的,不需要作者来担心。反过来,这篇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文章及其作者,倒是颇值得人们担心。
对于“坏老太”事件,本人不妨将自己的判断亮在这里,等待邓海建来商榷一番。老太太比三个儿童,更有能力撒谎,更有胆量讹诈;老太太一个人撒谎,比三个儿童相约撒谎更容易;事件现场有目击者,至今没有人站出来为老太太被撞作证,却有多人主动站出来为三个儿童的无辜作证;事情已经过去5个多月,老太太如果真的被撞,那么她和家人,早就可以而且应该诉诸法庭,却是儿童的家长先报警;老太太及其儿子是十足的无赖,更已触犯法律法规,把老人背到儿童家里吃喝拉撒,拦住儿童家长强行要钱;老太太及其儿子无赖耍到今天,还在继续耍,说什么要去找证据,甚至赌咒“如果撒谎死全家”,可笑之极!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诉诸法庭?
作者是知名时评人,文章写得很不错。这次貌似以反潮流精神,力排众议,或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姿态,一反常态,唱出反戏,《我们太需要一个“坏老太”了》,让我很不理解。印象归印象,道理归道理。我也来唱一个反调:《我们太不需要一个“坏老太”了》。
文/柏文学
来源:红网
作者:柏文学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