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莎(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1月15日,湖南长沙。湖南一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学习砌墙课引发热议。有人戏称:“父母工地砌墙供孩子去学校砌墙。”此前也有“高校3000名学生收麦子却被指作秀”“成都高校开展种田必修课”等类似的高校实训课引发网友热议。(11月16日 九派新闻)
学生正常上课却被群嘲?为何类似事件频频登上热搜?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内心对于一些专业和职业的刻板印象。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学就是高等教育学府,很少人会把大学教育和“砌墙”“种地”沾边,还有人觉得读书就是一条“出路”,如果还去“砌墙”“种菜”就是“文凭贬值”,这就是一种刻板理解。应该要破除有色眼镜的偏见,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正常上课被群嘲,实际上是源于对大学学习的刻板印象。大家对于大学学习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八大理念之一,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融于实践中。可见,现在大学都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共同发展。
再者,“砌墙”“种菜”本就是这些专业的实训课程之一。大学学科专业类别各有特色,每个专业学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教育部门提出2035年现代教育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实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环节,学生进入或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现场,使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专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岗位做事能力。实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砌墙”“种菜”就是“文凭贬值”?文凭贬值是指有一定学历者,在社会中只能接受低于学历资格的工作,获取的报酬和发展机遇远远低于学历自身的预期值。而近些年,“哈佛毕业生去当街道办主任”“浙大博士生送外卖”等新闻则不断挑战着大众对于学业和职业等价交换的认知。其实不然,前几天“刮腻子刮出了世界冠军”的新闻登上热搜。所谓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不要小瞧别人的职业选择,尊重每一位公民的道德权利。
归根结底,高校实训课频频上热搜是人们对于专业职业的歧视,那破除这种刻板印象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认识到大学开展实训课的好处,可以面向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自主研发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课程,按照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定向培养具有职业品行素质和行业领域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其次,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每份工作都有其不可替代性,自觉承担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义务。
类似事件频频上热搜,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用自己的认知范围去框定他人选择。以平等的职业观去看待每一份职业,破除对专业职业有色眼镜的偏见,让人才充分发挥才干,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廖莎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