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艺(山东大学)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你这个发言太过火了,应该立刻向锅中下入葱姜八角香叶,加入生抽,倒入一罐可乐,放盐,盖盖转小火焖十分钟,加水淀粉勾芡,小火收汁,撒上白芝麻,这样一道美味的可乐鸡翅就做好了”
“其实我觉得还好啊(变成猿猴)(抢夺路人的香蕉)(飞入丛林)(在藤蔓中荡来荡去)(在藤蔓中荡来荡去)(在藤蔓中荡来荡去)(在藤蔓中荡来荡去)(高声吼叫)(高声吼叫)(在藤蔓中荡来荡去)”
……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开始流行“发疯文学”,这些话语像龙卷风一样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刮起了风暴潮,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占据了微博、朋友圈、qq甚至淘宝等各类社交购物媒体的各个角落。有人跟风转发,有人嗤之以鼻。
如何看待这场横空出世的“发疯文学”?
仔细品味这些语录,在其看似荒诞的外壳下却呈现出了大学生丰富多元的文化品位。既有对经典文学的改造,又有与各种电视剧套路相似的括号版情景演绎,还结合了大学生的各类生活场景,不乏一些奇奇怪怪的表情符号,既不遵循传统的语言规范,也不讲究所谓的内容逻辑,这些语录显得绘声绘色,包含着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讽刺,对传统观念的反抗,同时带有对世间万物的创新性解构,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原来话还能这么说?引起了大学生群体的强烈共情,具有极强的传播力。
同样是对语言的创新性使用,发疯文学和前段时间流行的疫情文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前者比后者调侃类的风格显得更加具有冲击力,表达的情绪也更加丰富。
发疯文学看似莫名其妙,实则是大学生直面现实的精神缓冲带。正如郭沫若所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发疯文学的存在同样有其现实土壤。百年一遇的疫情影响下的经济下行,大环境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肩上的“三座大山”,当代大学生可谓负重前行。焦虑和压力很容易助长负面情绪,发疯文学便成为了情绪的一个出口。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发疯文学也借助互联网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这些群体认同给予了大学生一定的勇气和支持,让糟糕的情绪不必“硬着陆”,而是有了“缓冲带”。
透过发疯语录,看到当代大学生缺乏外界给予的人文关怀与爱。疫情影响下,多个地方的大学生被长时间封在校园内,成日里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面对书本课堂,不能在最美好的年华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很多校园内的各类线下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而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的社交、娱乐、学习需求而举办的,一旦正常且必要的精神需求无法被满足,很可能会造成一个人健康发展的养分缺失。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大学被“管理”的对象,也应该成为被关怀的对象。好的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关怀建设,真正给予学生人性化的温暖与爱。
文章合为时而著,
来源:红网
作者:杨卓艺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