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轩(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一些销量火爆的儿童绘本使用“滚远点”“去死”等不文明用语,绘本画面打“擦边球”或阴森恐怖。不同于先前“人教社教材插图争议”的画风,评论区网友多是指出这篇报道有失偏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先前争议纷飞的教材插图,十分明显地暴露出创作者的个人审美素养缺失,其创作违背主流审美价值取向。而此次报道聚焦了《不一样的卡梅拉》绘本,批评了“滚出去”等充满“暴力”的词语。对此,为数不少的网友表示“孩子不应生活在无菌室,生活中的语言是多样的,这些话语并不是骂人的脏话。”
儿童读物该谨慎,但不应过度敏感。虽然这些话语存在教唆儿童的可能,但儿童绘本的阅读绝不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的自主之事,家长在其中的引导教育作用更为重要。《不一样的卡梅拉》虽存在一些有争议的语言表达,但获奖无数,其中塑造的各种团结、勇敢等精神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道德瑕疵”“言语瑕疵”需要我们警惕与甄别,但不必小题大做。辩证的态度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绘本应该是教导的工具,其中的话语并不是僵化的,家长才是掌握主动权的人。
儿童读物要合法也要合适,相关机构的遴选和审核丝毫不能松懈。在报道中提到:《船舶100立体书》出现女人给全身赤裸只在臀部盖着毯子的男人按摩的画面,《中国童谣》绘本有诡异黑暗的情节……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证明儿童绘本的内容创作规范以及筛选出版标准仍需进一步探讨,相关部门对于儿童读物的整顿不容懈怠。
儿童读物受众特殊,内容创作者更应坚守职业操守,戴着镣铐绽放出自己的舞蹈。每位创作者的心中都应有一杆秤,衡量道德与法律,坚持不越界的底线。但社会也要给创作者充分的呼吸空间,拒绝让文艺内容束之高阁,选择“接地气”的表现形式,贴近现实生活。
儿童绘本,乃至文艺作品中的“不文明用语”都需要理性看待,我们每个人都需具备一双慧眼去探究字里行间的价值,进而引导下一代接受良好的阅读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刘柏轩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