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皓兰(重庆大学)
据巴西媒体Extra报道,本月9日,在巴西在世界杯被克罗地亚淘汰后,内马尔于11日回到巴西,并在上周日和本周一和妹妹拉法拉在圣保罗的豪华公寓中举办了两场派对,直到太阳升起才结束,此举使内马尔遭到了巴西网友的网络抨击。有网友认为,内马尔带领球队在世界杯上惨遭淘汰,回国竟开始狂欢,对巴西人民没有任何尊重;也有网友认为,内马尔在场上已经足够尽力,不应指责他享受生活。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互联网催生的新事物,它还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近年来,我们屡次看到运动员因赛场不佳表现或其他原因,遭受网络暴力。究其根本,网络社区的匿名化特征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身体不在场”和“符号化”交往方式使普罗大众获得了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人们可以凭借“面具”的遮掩,就其所关注的网络议题随心所欲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当持相同观点的人聚集为一个群体后,负面情绪容易在心理暗示下在群体中传播,而发声后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也在群体中减弱。由此,负面言论就如同滚雪球一般,最终形成网络暴力。
同时,“饭圈文化”的入场也为网络暴力“拾薪”。不可否认,“饭圈”为竞技体育带来了经济收益、关注度等正向反馈。仍然,“饭圈”中的一些消极风气也随着其入场而渗透着体育圈。打投应援、私生跟随、粉丝骂战……而这种因爱而生的不理智行为屡见不鲜。有体育爱好者在论坛评论比赛时遭到粉丝攻击、嘲讽;有运动员受到私生粉围追堵截,比赛失利后面对不理智粉丝的谩骂;有运动员花边新闻频频抢占网络热搜等。“饭圈文化”的排他性导致粉丝对其喜爱的运动员无条件地包容和支持,很容易将正常赛事讨论变成非黑即白的“站队”“控评”,掀起一场场舆论风暴。
竞技体育不能“造神”,舆论却可以。大部分观众或许并不会长期关注项目赛事,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是社交媒体、营销号,也就无从得知部分赛事的真实情况和赛场的风云万变。当运动员取得耀眼成绩后,其各方面总会被无限拔高,被放置于一个“完美形象”中,承担人们的期待和要求。学者于德山这样写道:“运动员纯正高大的媒介形象,突出了运动员形象身上集体的、国家的、民族的特征,而削弱甚至忽略个人的需求、个性乃至欲望。”被舆论捧上“神坛”的运动员们,所承受的压力更在赛场外。从集体“造神”到刺耳指责的案例,我们见了太多,舆论退潮后只剩遗憾和惋惜。
一场场舆论风暴,一次次惋惜,都在发出告诫:应为运动员“祛魅”。实际上,如今我们正在见证“唯金牌论”的逐渐落幕。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总结第十一届全运会时表示,要摒弃“唯金牌论”,正确对待竞赛成绩。然而,仍然不够。我们还应该摒弃对运动员“英雄人物”“完美形象”的认知,摒弃对运动员一定要艰苦训练、朴素生活的要求。看到在赛场上的表现,更要承认他们身为普通人的需求。一个运动员的社交平台中可以出现漂亮的球鞋、可爱的自拍、美食和好友,一个运动员的场下生活也应回归私人,不再受网络喧嚣打扰。
竞技体育本质是纯粹的。运动员们在场上探索极限,奋力拼搏;我们也应在场下为他们留出合适的私人空间。当体育场内外能保持一个更美好的距离之时,我们和运动员才能更好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许皓兰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