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青岛大学)
近日,广东广州,在大学读博士的巴同学因为没有退烧药而求助于父亲,一次性收到了6斤布洛芬颗粒。巴同学表示,家里是卖药的,因很多同学没有药,他便将药都分了出去,加上父亲给一些需要这些药的人免费邮寄,家里一共分出196盒药,只留下4盒。(12月18日 看齐视频)
本应是令人暖心的举动,微博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不少网友对此冷嘲热讽,认为在如今药物脱销的情况下,理应将药物售卖给周边社区内有需要的民众,而不是拿去给儿子“做人情”,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医疗挤兑”。
首先,通过网传视频可知,当事人父亲让儿子将药无偿分给同学们,相较于近日频发的哄抬药价发“国难财”事件,其并未有任何主动性的谋利举动。再者,巴同学所在学校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没有药的情况,无论在任何时期,民众的生命健康都是平等而不容忽视的,且国家或地方并未规定过药品只能于本地出售,所以父亲此举并未违背职业操守,不应成为网友抨击的理由。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本质上讲,这是由于“人情社会”带来的资源倾斜而引起的矛盾。在现如今多地药物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更多人面临的是有钱却买不到药、只能依靠身边熟人关系寻药的境况,“200盒”这一庞大数目在此时出现本就吸人眼球,而“儿子”这个收药对象,更是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下“小阳人”倍速增长的社会环境下,相关治疗药物十分紧缺的情况本就让许多民众焦虑不安。此时此刻,一个有相当数量的药却将药都给了儿子的卖药工作者,自然难免成为部分民众心中与公德背道而驰的情绪宣泄口。
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无偿分发给民众”这一新闻在最近的互联网上也并非新鲜事。无论是药店老板剪开46盒退烧药送居民,还是河南一女子向百余户邻居赠两千粒退烧药,均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称好。然而落在巴父亲这里,却变成了“送人情”的冷嘲热讽,令人唏嘘。
只是将“无偿分发”的对象置换,所引起的舆论效果便大有不同。部分民众的目光过分聚焦于受益对象,也体现着一种群体归属感——将自己下意识划分于“无关系可走”的普通群众甚至弱势一方,而将“关系户”对立,因而当自己所在的“群体”受到接济时,对此行为的认同感也自然上升,反之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是一味地希望自己所在群体被付出,未能达成时便群起攻之,很容易便被视作为变相的道德绑架。只专注于事件本质的话,在特殊时期下将药物分给买不到药的人,这一行为是无可争议值得被点赞的善举。
而面对善意,我们又何妨少一些揣测,多一些宽容,理性看待,莫让好心人寒了心,正能量才能恒久不断。毕竟,正是在这些点滴善意中,我们才更加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疫情的春天终将再次来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明月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