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希文(陕西师范大学)
近日,“男德班”这个名词屡屡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觉得“男德班”很“搞笑”,是“哗众取宠”;有人将其视作备受诟病的“女德班”的翻版;有人认为它是蹭“女德班”的热度,并对“男德班”谩骂、嘲讽。(12月3日 澎湃新闻)
让“男德班”饱受争议的原因还是来源于这个名字。许多人上一次接触到“男德班”,是在去年的热播剧《赘婿》里。根据剧中的设定,武朝这个地方有很多赘婿,而赘婿们大多都会被送到男德学院学习规矩,比如不能上桌一起吃饭,不能出去经商,要在家里恪守本分,相妇教子等等,活脱脱一个封建社会“女德班”的翻版。因此,不少人先入为主,将“男德班”扣上了“规训男人”的帽子,认为其是为男性套上了陈规陋习的“枷锁”。
事实上,除了名字之外,如今的“男德班”的教学内容与网友们臆测的相差甚远。据媒体报道,所谓的“男德班”,其全称叫做“好伴侣好父亲:全参与型男性工作坊”。作为创始人的方刚表示,他希望通过男德班推动男性参与,承担家庭、职场等触及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养育孩子,以及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由此可见,“男德班”非但不是为男性套上枷锁,而恰恰是为了破除传统刻板印象对于男性的束缚。
和传统父权文化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一样,男性同样被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论是从小被教导“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气概”,还是长大之后被灌输“男主外,女主内”的固有分工观念,男性在享受一定程度上的性别红利的同时,也沦为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男性难以承受学习和工作中”不如女性“的挫败感,却也不敢跨“雷池”半步,去接触在传统观念中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男性在长期“自我pua”的过程中不断被压迫,却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必然会形成一个怪圈,即,不断强化传统性别观念,并且同时体现在对自身和对女性身上。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男德班”所倡导的“男性参与”概念则化解了这一难题。通过让男性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接触婴幼儿护理技术,主动深入参与家务劳作等方式,让男性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女性,并重新构建起一个健康的性别分工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参与”不是“角色互换”,它并非提倡男性全盘接手女性领域,而是在重新认识自身的基础之上,自主决定职业选择,并且承担起男性在家庭中该承担的责任。
“男德班”不是“夫德班”,解除性别枷锁并非要戴上另一层枷锁,而是从深层观念入手,打破性别偏见,促进性别平等。
来源: 红网
作者:孙希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