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粉红税”屡见不鲜,消费不应被性别定义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钟星月 2023-06-20 21:08:11
时刻新闻
—分享—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梁宇飞(河西学院)

同一款产品,鲜明亮眼的颜色就该比“黑白灰”卖得更贵?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粉红税”。“618”大促期间各大平台关于“粉红税”的爆料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友所称的“粉红税”,是指同样的材质、做工,甚至一模一样的商品,换成女性大概率会喜欢的粉色等鲜明颜色,再打上女性“专属”等标签,价格立马提升。(6月19日 澎湃新闻)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对某些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性别设置不同的价格,一般来说对女性设置的价格更高。“粉红税”的出现无疑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负担。我们不禁疑惑,为何逢“女”就贵,“粉红”真的就该成为奢侈的颜色吗?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让部分商家在营销之中对于男女的不同喜好做了划分定义。颜色更加鲜亮的产品,相较于其他同款产品,其核心功能并无不同,因为这一区别造成产品的差异化定价在我们看来并无必要。但从传统视角上看,女性更多的被赋予了“崇尚美”的特质,这种偏见就会促使商家认为女性应该为个性买单。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消费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侵犯了女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性别刻板印象不能作为差异化定价的辩解理由。加强平台监管与有关部门治理相当重要,减少此类“粉红税”商家的营销渠道,促使其整改,有利于“价格公平”,能够避免这种“经济泡沫”遇到“女性标签”就出现价格膨胀。

其次,当代社会经济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后天定义了不同性别群体的消费倾向,且社会对于女性的形象要求较高,直接导致了女性在外貌上的投入要高于男性,这种要求进一步演化为女性的“容貌焦虑”。商家需要顺应市场,推出更加年轻化、靓丽化,即更具女性化倾向的系列产品,来满足这种被动需求。这就使得女性的用品成为了一个独立门类,新的“标签”也随之而来。但商家对于新时代新女性审美的定义应该更加包容,如果不能撕下消费主义贴在女性身上的标签,那么“粉红税”仍然会不断产生,女性也仍旧难以挣脱此类消费陷阱的束缚。在加强宣传,破除异化女性趋势的同时,对于“粉红税”我们也应坚决抵制。商家要尊重女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生产经营中推出高质量的,符合女性群体需求的产品才是盈利的根本途径,而非抓住所谓的“机遇”,挥起性别差异的镰刀收割消费者。

“粉红税”乱象的存在,使女性在生活中承受了更多的潜在成本。关注并且整治此类问题,加强市场监管,维护一个公平、绿色的消费环境势在必行。我们也要多从女性群体的切身利益出发,破除固化思维,撕下旧有标签。营销不该被认知异化,消费也不必被性别定义。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0/64/127815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