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涵(浙江工商大学)
“搭子”一词在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合伙者”。“搭子”一词是在2023年重新盛行起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逐渐升温。“搭子”这种新盛行的轻社交是对重拾附近的生动体现。“搭子”在当代是指年轻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等而结成的一种新型社交关系。这种社交关系浅于朋友但又深于同事,彼此有边界感,具有即搭即散的特征,不存在较大的社交压力,主打的就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精准陪伴。“搭子”让社交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由,让孤独的心理得到暂时的慰藉。
生活在当前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里,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搭子”社交的细分领域多种多样,万事皆可搭。有人称“自己可以没有对象,但是不能没有搭子”。“搭子”被视为一种实用性的友谊。比如,口味相同,消费价值观相似的“饭搭子”;三观相同,有共同话题的“聊天搭子”;学习目标相同,一起监督打卡的“学习搭子”;体力相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旅游搭子”等。
“搭子社交”是漂泊者的心灵寄托。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当代多数年轻人迫于对理想生活向往的压力,无奈背起行囊、背井离乡,踏上了北漂、深漂、杭漂等“漂泊之旅”。只身一人在偌大的城市里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属实孤单、无聊又寂寞。他们也渴望身边能够有下班回家后有人一起分享自己今天的收获与成就,有人可以倾听自己的烦恼与忧愁,甚至有人可以一起吐槽奇葩的人或不尽人意的事。“搭子”社交是对亲密关系的降级和平替,是解救既渴望有人时刻的关心和陪伴,但又恐惧亲密社交带来的压力这种矛盾心理的一剂良药。相较于亲密关系,与“搭子”倾诉时内心不用自卑,也不必尴尬,尽可能敞开心扉、诚心诚意地表达自己。
“搭子社交”是社恐人的停机坪。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只能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集体存在。在交友方面,有的人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可以滔滔不绝,而有的人却怀揣着一种社恐心理。有网友称自己属于“现实中非必要从不主动和人说话,会紧张”。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社恐的人既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寻找到同类,也可以等待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克服恐惧心理的热心人。媒介来为“我”与环境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自己更清楚在社会中的定位,探寻正确的方向并找到合适的社交圈层。
“搭子社交”是轻社交的代名词。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些人对自己的社交圈子感到不满,或是厌倦频繁的社交活动,亦或是无法很好地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而逐渐远离这个圈层,期望在别处寻找适合自己的朋友圈。现代信息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便利的沟通工具,让人们能够在虚无缥缈的赛博世界里,只需通过滑动手机、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就可以得到真实的反馈、获得情感的共鸣。“搭子社交”主打一个随心、随性、随意,不会追问过多,对彼此的问题有则答之,无则沉默,不必顾虑太多。他们无需太多的社交压力和社交成本,也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这种关系,只需在恰当的时机通过网络来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人。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师生情、邻居情等,都真实地证明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宋代诗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念无与乐者,便寻张怀民”,而此时“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首词是苏轼因仕途不顺而彻夜难民,张怀民作为他的朋友,也还没有入睡,可见彼此情谊深厚,心有灵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知己陪伴,莫不是一种幸福。岁月悠悠,时光匆匆。韩剧《请回答1988》中所呈现的细腻而温暖的画面、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而质朴的感情,是我们当代大多数年轻人所向往的乌托邦生活。“被爱、被肯定,能够给到一个人莫大的安全感,即便在遇到更险恶的困境时,想起能被人无时无刻地关注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去敲一扇没有回应的门”。而“搭子”恰恰是一把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你只要一条微信就会迅速得到回应、只要一个电话对方就会即刻出现在你面前,它是一种灵魂的伴侣,弥补了缺失的陪伴。
“搭子”作为原子化、快节奏时代里的一种轻社交,打破了脱离现实而沉迷于赛博世界的旧社交模式,是对“重拾附近”的生动写照。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搭子”作为一种主打精准陪伴的交往方式,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轻松愉悦的社交类型,让空虚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弥补了亲密情感的缺憾,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来源:红网
作者:何梦涵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