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思琦 (广西大学)
近日,“国庆八天假七个朋友结婚”话题登上了热搜榜。当事人表示,“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国庆随份子钱”。一些媒体在评论中甚至直接地将婚礼请柬形容成“红色炸弹”。办婚礼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变味的“份子钱”却渐渐消磨了这份喜悦。
份子钱,又称“礼金”,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在较早时期,人们办喜事时,并不流行送份子钱,而是送些被褥、锅碗瓢盆等生活物品来添添喜气。这样,一些生活不富裕、没有余粮的人家可以依靠这些“份子”把喜事办得热热闹闹的,亲朋邻里之间也能形成互助之风。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锅碗瓢盆逐渐变成了金钱货币。
在此新闻的评论区中,不少网友也晒出了自己的“份子钱”越凑越多的原因,例如“大家都是八百起步”“礼金不能送双数,两百拿不出手,四百不吉利,所以只能六百起步”“五百起步,按照本地习俗礼金只能是五百的偶数倍数”等。在网上搜索“婚礼随礼金”等词条,也会出现密密麻麻的搜索结果,包括礼金数量的寓意、礼金数量的忌讳、某个礼金数拿不拿得出手等,罗列的礼金数从两百起步,甚至上不封顶。红包成了“面子”的一部分。给得少了、数不对了,“没了面子”;给得多了,“丢了里子”。
用“红包有多厚”来衡量“感情有多深”已经成为大家厌恶但又不得不去遵从的潜规则,尽管大家都知道红包的数额里,“面子”的占比不一定少于“情感”的占比。其实不止贺喜的客人会担心自己的红包不够厚、礼金数不够吉利而不讨婚礼主人的喜欢,办婚礼的人也会担心席面不够豪华会亏待了客人,好不好吃倒成了第二位要考虑的事。这些负担,让人喘不过气。原本应该是充满祝福、欢乐、幸福的婚礼,因为“面子”,因为变了味的“份子钱”,变成了许多主客都避之不及的噩梦。
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情分,需要靠源源不断的金钱维系,并不是真情实意,当金钱不在时,情分也会化为乌有。用金钱充起的“面子”,也迟早会漏气。
婚礼不是“饭局”而是喜事,礼金不是“交换”而是祝福。真正幸福欢乐的婚礼应该放下“面子”,掏“心”窝子。
来源:红网
作者:杨洋思琦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