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秋娜(西南民族大学)
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我国大陆 65 岁以上老人达到 1.9 亿人,占总人口13.5%。如今,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重大社会问题,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养老服务不应仅局限于何以生,更应“打通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由此向死而生。
近年来,安宁疗护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旨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维护患者的尊严。
由于死亡教育的缺乏,人们常常谈“死”色变。死亡对于多数人而言是黑暗,阴抑,恐怖的代名词。即使后期治疗只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但对于患者家属而言,放弃医院的治疗而等待死亡降临是对患者不负责的表现。很多时候,患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最终将生命消耗于未能选择的未知的恐惧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我们开始正视死亡,将死亡当作生的一部分。死亡似乎可以是平静的、温暖的、体面的。加之,每个人都会老去,都会经历临终阶段,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如何平静地死去,安宁疗护由此应运而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养老制度日臻完善也促使人们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一生, 为安宁疗护提供生长的土壤。
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一个有未来的民族往往最不应该忽视老年群体,忽视处于绝境中的人们。他们曾是社会中的中流砥柱,是时代洪流中的浪潮儿。为他们谋求福祉也是为我们的未来谋求福祉,关注临终患者,也是在关注未来的我们。
国家卫健委 2019 年数据显示,全国可供安宁疗护的医院仅有 61 个。安宁疗护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在医疗层面,安宁疗护是多学科工作,包含医护、社工、心理、药学、康复科等多门学科,需要跨学科、跨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在人员安排方面,专业人员不足,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志愿人士专业素质低。对于医院, 安宁疗护盈利困难,科研价值低。对于家属,除受到生死价值认知的影响外,安宁疗护未纳入医保,住院费也令部分人望而却步。
万事开头难,开展安宁疗护代表着我国养老服务步入更人性化,更精细的领域。由于安宁疗护具有复杂性,推广安宁疗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国家需着重推行,落实相关政策, 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减轻家属负担,保障相关医护人员福利;医院社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立相应科室,呼吁专业人才投身建设中。
来源:红网
作者:蓝秋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