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以工代赈成为“造血式”帮扶的“助推器”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田德政 2023-02-03 13:34:17
时刻新闻
—分享—

□吴睿鸫

记者2月1日了解到,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中“赈”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形势下以工代赈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对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日前已正式颁布,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2月2日《北京青年报》)

所谓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这项作为帮助困难弱势群体的特殊救济政策,对于年轻人而言,可能比较生疏。实际上,自1984年,国家启动以工代赈政策以来,先后多次大规模地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在带动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就业稳岗,以及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农民整体脱贫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据显示,仅2022年,各地就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出台一揽子稳经济的政策,有些制度正在加快落地生效,经济总体而言正在慢慢复苏,持续向好,但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尤其是靠各类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政策实现脱贫的群众,仍然存在规模性收入下降、规模性返贫的潜在可能。

眼下,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已全面迈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考虑到现行《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不合时宜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既彰显出公共政策与时俱进,也有助于守护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尤其是,新版《管理办法》与2014年版相比,提出了新的综合赈济模式。新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实施一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综合赈济模式。

综合赈济模式最大亮点是,除了通过劳动发工资,还涉及就业技能,以及进行一定的培训,可以想见的是,相关部门为参加以工代赈项目的人员,通过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授之以渔”,那么,这个项目结束之后,即便没有了以工代赈,这个群体也能凭借一技之长,获取新的工作。

当然,以工代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既要正确引导社会组织、民营企业、金融部门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工代赈公益性项目,又要保障执行层面,不跑偏,不变形,力避出现“优亲厚友”和项目腐败等问题。惟此,才能让以工代赈真正成为“造血式”帮扶的“助推器”。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6/95/122845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