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0月1日,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盛大启航。在大赛启动前后,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大赛评委、组织奖高校教师代表、往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以及红网“青椒计划”优秀作者,畅谈“时评之道”。
刘海明,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月赛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新乡电视台、《晶报》工作,在西南科技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新闻伦理、媒体版权、网络舆情和媒体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发表时事评论作品千余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绵阳市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西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红辣椒评论:在您看来,一件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评审过程中,是否有这类打动您的稿件?
刘海明:一件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最重要的特质是作者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认识,是作者真正运用了自己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这些经过思考后的观点,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他的精神力量。如果一篇作品有自己的灵魂,作者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这样的评论肯定能够打动读者,当然也能打动评委。
红辣椒评论:在本届大赛的参评作品中,您是否发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若有,对此您又有什么见解?
刘海明:共性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作者选题越来越注重形式的东西,也就是喜欢评论看起来花哨的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值得反思的深层社会问题。对这些不重要问题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真正的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写作这条道路上,新手最该扣好的“第一粒扣子”是什么?
刘海明:评论作者的“第一粒扣子”,就是给自己的评论写作制定规则,由这个规则来规定自己为什么要写评论,该怎么样来写评论。如果有这样的一个规则,并且这样的规则能够创造一定的理论的话,我相信评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他追求的东西和收获的东西,与纯粹跟着感觉走就会相当不同。
红辣椒评论:您是否会特别关注新闻评论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说,语言流畅度、词汇量、句子结构等方面。
刘海明:今天我刚好在写《媒体道德哲学》时提到了媒体业者灵魂力量的培养问题,同样,一个评论作者的灵魂力量就在于他的天才的创造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需要大量的阅读名著,需要向社会生活学习新的语言。一个再独特的观点,也需要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评论作者的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红辣椒评论:媒体转型过程中,视频化是一个重要议题。近两届“评论之星”大赛,也增加了视频评论这一“赛道”。在您看来,要想在与文字评论的竞争中胜出,视频评论需要完成怎样的价值输出?
刘海明:视频评论本身是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它将评论作者的思想观念以现场演讲的形式呈现,这样一种创作形式,严格来说比单纯的文字创作更为困难,传递的艺术效果也会更明显,这应该是未来新闻评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红辣椒评论: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已连续举办8届。请谈谈您对这项赛事的观察和评价。
刘海明:评价一个比赛的社会成效,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在于获奖作品对社会的真正影响。如果“评论之星”选拔赛能够定期收集前几年获奖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每年的获奖作品能有持续影响社会发展,那么,这就是大赛成功的有力证明。
红辣椒评论:在“校媒融合育新人”上,您有什么看法和期待?
刘海明:严格来说,学校的评论教学没有办法培育出新人,真正的评论新人是在社会竞争中,也就是类似于“评论之星”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所以,“校媒融合育新人”,学校教学提供的只是基本的评论写作知识指导以及对学生参加大赛进行引导,真正的融合育新人还在于参加大赛这个过程。只要大赛持续办下去,评论方面的新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