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政馀(中南民族大学)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结合古代“六艺”进行创新,开设了骑马射箭公共课。“鸿德六艺”公共课的创新,将礼、乐、书、御四门技艺以课程的形式融入学校教育,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君子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与发展。(3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文化自信直抵人心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课题,而该校对这一课题的回答十分出彩。积淀了几千年之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厚度早已超过现代新兴文化与亚文化,只要通过形式上的转置与内容上的更新,其中所彰显的时代光芒就会骤然释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涵就能得以展现。
事实上,这一时代课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依托周边资源对各类文化的场域进行融入性开发。目前,多地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有的高校聚合各民族学生资源,举办“深夜食堂”民族美食体验项目;有的社区将当地特有的传统古代爱国主义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实践基地;有的节目对传统典籍故事进行生动演绎,在沉浸式观赏体验中涵养人们的精神。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样需要依靠与时俱进的宣传工作来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绝不应刻板地、机械地将相关理论和具体内容照搬照抄,更应该努力寻找对应素材的切入点,借助过程性展示、真实化采访、内源型阐释来提升传播能效,并在全媒体视域下通过塑造视听两极的体验维度产出适应现代传媒流变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特征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成果真正走入人民心中。
融合带来创新,融合促进发展。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只要从现实出发进行合理改造,坚定不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向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美,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淀更为持久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黄政馀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