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3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中消协对12个互联网平台7类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3月21日 光明网)
近年来电商平台迅猛发展,但其在给广大网民购物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选择上的烦恼”。作为破解这种“幸福烦恼”的“第三方测评”,近年来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大多通过定性、定量等各项数据指标,给购物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来帮助消费者更好行使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在“第三方测评”深受用户偏爱,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的同时,不断产生的乱象,引发了消费者的普遍担忧以及舆论的持续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涉嫌“以商养测”和“以测养商”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科学、不公正、不客观的“第三方测评”对生产和消费造成严重干扰。
正因为如此,“以商养测”带来的虚假测评、恶意公关时常发生,相关案件屡屡被媒体曝出。2020年,“小红花测评”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比较条件,得出对广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利的检测结果,进而降低竞争对手商誉,最终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2022年3月,一名拥有10万多粉丝的数码博主被查明在未经实际测评的情况下,公开发布一系列针对某品牌多款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负面评价,后被判赔偿8.6万余元。
实际上,“以商养测”“商测一体”等类似被利益裹挟的虚假测评行为,既让“第三方测评”失去应有的公信力,也涉嫌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悖。《广告法》明确,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此外,2021年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提到,通过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显然,“第三方测评”也需来次“测评”。首先,平台应严格履行审核义务,对于“第三方测评”账号,要强化作品内容审核前置,若发现虚假营销、贬损对手等行为,应立即屏蔽违规违法信息,做下架处理,将隐患消灭于萌芽,来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对消费者反馈的侵权行为,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重拳打击;司法部门要定期公布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不仅能让消费者了解虚假测评,提高法治素养,也能倒逼测评平台规范测评。
当然,作为测评机构平台,理应以维护消费者正当合法利益,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成为供需双方“公正公平”的裁判员。如此“第三方测评”方能行稳致远,早日走上康庄大道。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