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敏(山西大学)
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告,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公示期截至2025年6月7日。目前,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存在逃生救援风险、操作复杂性和可靠性等问题,这次工信部征集意见,意味着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将迎来系统性的规范,从而更好保障用车的便利和安全。(5月9日 南方新闻网)
一直以来,门把手、后视镜这些破坏车身线条感和流畅度的部件始终困扰着设计师,甚至一些概念车直接取消了门把手的设计。随着科技发展,隐藏式门把手、电动门把手因美观、科技感强成为新能源车型的主流配置。然而,其复杂的结构和依赖电力的特性却暗藏风险。在今年小米SU7事故中,小米汽车被指车门锁住,疑似“车锁未解锁,当事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小米汽车在回应相关问题时称,“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2024年,一辆问界M7 Plus在山西运城发生事故后电路中断,门把手控制器无法收到弹出信号,施救人员破窗拉动机械车门内把手开门实施营救。2022年,广西贵港一辆雷克萨斯LM发生碰撞后车门无法解锁,只能破窗救援。事故暴露出汽车设计门把手的两大问题:一是电力的可靠性不足,二是门把手隐蔽设计加大紧急操作难度。此次国标明确要求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规范应急把手标志和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等,都是对现实中车祸事故的精准回应。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起草,表明行业标准的制定并非简单约束,而是引导企业重视安全。此次国标的落地,将推动更多企业将安全冗余设计纳入产品核心竞争力,而非仅作为营销噱头,将门把手设计从行业竞争转向企业对乘客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心。
尽管国标已经为门把手设计立好了规矩,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解决技术与成本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增加机械设计可能改变现有车门结构设计,车企需投入研发资源优化集成方案;另一方面,隐蔽式门把手的标识标准化可能影响车辆外观,考验设计师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公众对应急把手的认知教育同样关键,需通过标识普及、购车指导等方式提升用户应急能力。
车门把手虽小,却关乎生死存亡。工信部此举将倒逼汽车行业回归安全本位,让“科技赋能安全”而非“安全让位美学”,其意义不仅在于填补标准空白,更在于推动汽车行业从“功能创新”向“安全优先”的深层变革。随着标准逐步落地,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更可靠的车门设计,更是一场关于责任、创新与人文关怀的产业觉醒。毕竟,真正的技术进步,永远应该将以人为本、守护生命作为最高使命。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启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