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青岛大学)
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施行,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仅需身份证办理即可。(5月10日 澎湃新闻)
行政改革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婚姻登记制度的松绑和“以人为本”的观念,但也不能忽略潜在的挑战,相关配套服务需切实跟进,才能切实将“领证速度”转化为“婚姻温度”。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要求登记机关核验证件、询问情况并联网核查信息,保障当事人权益。登记不再需要户口本即可办理,有新人凭身份证和照片十分钟就完成了领证,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为进一步规范流程,民政部印发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对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回应。“全国通办”意味着新人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高效的速度办理结婚,快速办理背后体现出的是政府政务数字化、政策便民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实践。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完善婚姻领域的政策法规,推动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健全。2021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婚姻登记“跨省办理”试点工作,截止到2023年试点省份扩大到21个省份,这也是“全国通办”政策的前身。此外,近几年国家还增设离婚冷静期,明确家务劳动补偿,并严肃打击高价彩礼,用国家政策便利民生服务,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有效遏制不良婚俗。
此次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回应人民需求,打破户籍壁垒,是一次体现民生温度的政务改革。一方面,政府聚焦社会痛点。在原本的制度下,部分跨城打工的青年群体异地登记结婚困难,登记的成本高、流程复杂。政策改革后,解决了异地登记难题。另一方面,政府切实提高了行政效率。利用人脸识别、数据库等技术加持,可以简化过去繁琐的办理程序,用技术便利政务服务,有利于加快实现全国政务一体化趋势。
然而,要想政策真正落地,后续的配套服务和文化观念的转变还得跟上。由于新政策刚刚实行,我国婚姻登记的信息数据库可能存在漏洞,部分偏远地区技术落后,也给信息采集增加了难度。因此,下一步政府要继续加快全国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后续配套服务。
婚姻登记新政策的施行,体现的是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一大步,全国政务一体化的一大步,“全国通办”构建了更高效的“领证速度”和“婚姻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赵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