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课不上课,《红色文化》课程为何难落实?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刘昱 2023-03-21 20:46:0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109154130.jpg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确保《红色文化》课程开足开好,排查整改存在的问题。通知指出,部分学校未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政课教学,开课不上课、课时被占用,教材未足额发放到位等问题。因此,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决定在全省开展一次《红色文化》教材使用情况排查,推进相关问题整改。此举旨在加强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3月20日 澎湃新闻)

毫无疑问,学习红色文化是了解江西本土文化、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教育厅的排查也可以让教育部门了解《红色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整改,促进各地各校对《红色文化》课程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学校会为了应付排查,而重新贴一张课表“掩人耳目”;或者假装上一两节《红色文化》课,排查过后,原来是怎么样,依旧怎么样。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课开了,却开不足、开不好,甚至连教材都发放不到位?为什么《红色文化》课就开不好,而语文、数学、英语开了就有人上,还有人愿意花钱额外去上呢?这有可能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了解,也有可能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毕竟《红色文化》不如语数英那么明显地与未来升学息息相关,它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性可能没有那么直观。

这确实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但相关部门也举办了不少推广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或者一些征文、比赛。按道理学生对红色文化也有了一定了解,有的学生也培养了相关的兴趣;即使没有了解、没有兴趣的学生,也不是不能培养其兴趣。毕竟这也不是一门内容生涩的课程,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讲得很好,而且能讲得贴近学生家乡的地域文化与日常生活,但为什么还是在学校里开不下去呢?

大概问题不出在学生上,而是出在家长、学校、社会上。部分家长认为学习这课程对考试无用、对升学无用;不少学校将《红色文化》课程的课时让给其他学科,毕竟其他学科的课时安排也很紧张;而社会大多认文凭、认名头,学红色文化似乎得不到什么明面上的成就。而这种现象更多来自于“高考体系”,“高考体系”以认成绩为主,即使是其他综合素质,也往往要通过考试、比赛、奖项、论文、专利等等来打分认证,这就使得不少人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功利化,以结果为导向。

但不可否认,“高考体系”能长期存在自有其道理,如果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项,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既然在这个体系之下,为什么不能将《红色文化》课程内容与中高考衔接得更加密切呢?比如发挥中考地方命题的能力,将红色文化贯彻进考试命题中,比如直接将地方红色文化当作作文材料命制中考作文题;即使中考作文命题要求发挥更广泛的思考空间,那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红色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南昌2020年中考题目“好的故事”、2019年“钥匙”、2018年“小事”,都可以鼓励学生写当地红色文化中的“好的故事”“打开革命之路的钥匙”“革命中能以小见大的小事”……这样能让学生更加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积累红色文化知识,进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相斥的,既然红色文化好,那自然可以加到考试内容中去,让其在高考中得到更加公正的评价和体现;既然已经加到考试内容中去,就自然可以告诉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往考试方向想,让学生、家长、学校都对红色文化知之、好之、乐之、用之。当然,也要注意《红色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唯考试论”,要像其他学科一般,处理好一般内容教学与考试内容的关系。

落实好《红色文化》课,终究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孟子·梁惠王上》曾论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与“折枝”两类行为的区别,那么,落实不好、办不好《红色文化》课,究竟是“不能也”还是“不为也”呢?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7/65/124712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