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入职“背调”不能变“滥调”,核实义务是底线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2025-07-27 16:36:55
时刻新闻
—分享—

□王志高

近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审结的一起名誉权纠纷案引发关注——求职者王某因背调公司将未经核实的“生活作风问题”写入报告,导致入职薪资降低、社会评价受损,最终获赔。这起案件撕开了当前背景调查行业的一个隐秘痛点:当“背调”变成“滥调”,谁来为劳动者的名誉兜底?

背景调查本是职场诚信的“校准仪”。随着人才流动加速,企业为降低用人风险,委托专业机构核查求职者履历、品行等,本无可厚非。但现实中,一些背调却逐渐跑偏:从“查学历查履历”演变成“挖隐私评品行”,从“客观记录”异化为“主观定性”。就像王某的遭遇,背调公司仅凭同事一句“生活作风存问题”的模糊评价,就直接打上“黄灯”标签,既未核实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也未验证评价是否符合事实,就将负面标签随报告传递给企业,最终让求职者成了“社会评价降低”的受害者。

这种“滥调”的根源,是部分背调公司将自身异化为企业的“风险防火墙”,却把求职者的权益当成了“牺牲品”。他们或许觉得,只要企业授权、求职者签了《核查授权书》,就可以“想查什么查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法律早已划清了边界——民法典明确,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企业了解劳动者的信息必须“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所谓“直接相关”,绝不是可以随意延伸的“模糊地带”,更不是拿求职者名誉当筹码的“权力寻租”。

法院的判决给出了清晰的警示:背调公司不能只当“传声筒”,而要当“守门员”。在这起案件中,王某的“生活作风”评价明显涉及品德、声望等社会评价核心要素,且直接影响企业用人决策,背调公司本应负有更高注意义务。但该公司既未核实刘某的评价是否有事实依据,也未向王某本人求证,就将未经验证的负面信息写入报告,本质上是对他人名誉权的漠视。这种“我记录、我免责”的逻辑,最终让自己付出了败诉的代价。

更深层的反思,在于如何让背调回归“诚信验证”的本质。对企业而言,背调的目的是筛选合适人才,而非用“莫须有”的标签制造歧视;对背调机构而言,专业度应体现在信息核查的能力上,而非靠“敢写负面”吸引客户;对求职者而言,签授权书不是“放弃维权”,而是要明确背调范围,一旦发现侵权,及时通过法律途径止损。

职场的信任需要双向守护。企业需要真实的求职者信息,求职者也需要真实的企业评价。当背调变成“滥调”,伤害的不仅是某个劳动者的权益,更是整个职场生态的诚信根基。唯有让背调公司在“核实义务”前多一分敬畏,在“信息边界”前多一分克制,才能让背调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的诚信桥梁,而不是侵权的“隐形推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1/151584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