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近日,两则关于“一老一小”的新闻引发社会讨论:一是一些老人扎堆快餐店“蹭空调”,占座、打牌甚至躺卧,让商家颇感无奈;二是多地图书馆涌入大量无人看管的孩子,喧哗打闹、损坏书籍,让管理人员头疼不已。乍看之下,这些现象似乎只是个别市民文明素养的问题,但细究起来,则更像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缩影。
老人去快餐店“蹭凉”,并非新鲜事。每到盛夏,不少城市的肯德基、麦当劳里都能见到成群结队的老人在此消磨时光。商家虽未驱赶,但长时间占座不消费,终究影响正常经营。同样,图书馆本是静心阅读的场所,如今却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免费托儿所”。有工作人员反映,一些孩子从早待到晚,仅靠一份外卖充饥,追逐打闹、损坏图书的情况时有发生。
表面上看,这些行为确实不妥。公共秩序需要共同维护,商家和图书馆的权益也不应被忽视。但若仅仅批评老人“贪小便宜”或家长“不负责任”,未免又过于简单。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何老人不去社区活动中心纳凉?为何家长不选择正规托管机构?答案或许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或许应该思考公共服务为何“叫好不叫座”。论起来,许多社区并非没有老年活动室或纳凉点,但老人们仍偏爱快餐店,原因可能在于社区活动室开放时间有限、设施简陋、缺乏社交氛围,甚至可能因管理严苛而让老人感到不自在;相比之下,快餐店环境舒适、进出自由,自然成为首选。同样,图书馆之所以成为“托儿所”,是因为市场上的托管机构收费高昂、质量参差不齐,而社区托管名额有限,家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这种现象折射出公共服务资源投放不少,但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困境。一些社区活动中心开放时间与老人需求错位,一些公益托管项目宣传不足,导致真正需要的人无从知晓。公共服务若不能精准对接需求,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沦为“纸上福利”。
城市治理需要更多“用户思维”。要让公共服务真正惠及“一老一小”,不能仅满足于“有”,更要追求“管用”“好用”。社区纳凉点不能只是摆几张硬板凳,而应提供饮水、防暑物资,甚至组织休闲活动,让老人愿意来、留得住;暑期托管服务也不能仅限于“看着孩子”,而应结合阅读、兴趣活动等内容,让孩子有所收获。
解决“蹭凉”与“托娃”之困,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政府可以鼓励商场、超市等场所开辟公益纳凉区,既能分流人群,又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社区可与周边教育机构合作,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托管服务,缓解家长的压力。同时,公共服务信息应通过社区公告、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避免资源闲置与需求外溢并存的现象。
一座城市的温度和文明程度,体现在如何对待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最柔软的人群”。老人去快餐店“蹭凉”,孩子在图书馆“流浪”,折射的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城市治理的考题。而城市治理的精度,也往往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能否敏锐捕捉需求,能否以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方式回应。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所有人的安居之所,而非仅仅是年轻人的奋斗战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