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祥
“有一个基层科室要承担数十项调研任务;某单位一副职‘每天至少接到一两个类似任务’‘一个月领了几十项调研任务’。正在兴起的调查研究,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一种不良倾向,调查研究层层分解任务变成层层加码和层层要材料,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近日,半月谈公众号的这篇文章在网上激起热议。检验正在进行的调研效果,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成为人们审视调研的一个焦点。
可以预见,上述不良现象必然是“秀才显身手、文章大比拼”。为了使调研文章脱颖而出,势必会刻意追求这样一种效果,似乎过去从来没有或很少搞过调研,以证明对这一次调研无比重视;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一次调研的新发现,以证实自己大彻大悟,显得调研硕果累累。唯有如此,才能让上级眼睛一亮,振聋发聩,才能让调研工作与众不同,大放异彩。于是,按照所谓“文章为王”的惯性,这就算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如果说过去曾有过“盆景式”调研,那么,这一次的过之而无不及就堪称为“集锦式”调研。这或许是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的动因之一。
调查研究是我党一项悠久的优良传统。应该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党从来没有放弃和轻视过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重视调查研究,为决策和实施各项事业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这一次重提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向全党提出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希望通过调研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这次调研虽然承担新的使命,却也是调研的一种延续和升华。
应该怎样延续与升华呢?各地各级和各部门如果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如果无视且不衔接历史上已经产生过的调研成果,如果不利用其它地方和单位已经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如果不用最新理论与理念审视最新的现实,如果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调研之中,调研就会扎堆、多头、重复和虚蹈,就会把主要力量投入到“做文章”上来。为了所谓“集锦”,就可能让实情“缩水”、意见“潜水”、数据“注水”,就会劳民伤财、累死秀才。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央要求这次调研要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使调研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调研成果落到实处。偏离这个目标的调研没有任何意义。
一次高质量的调研应该在产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便进一步形成长效性制度成果和前瞻性理论成果。对广大基层而言,中央方案通篇就是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最终就是要解决问题。是否解决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这才是检验这一次调查研究效果最现实最重要的标准。
开展调查研究,本来是为了解决基层工作和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结果有的调研本身就出现了舍本求末、偏离目标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不是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自己发现和主动认知,而是由媒体对调研进行调研发现并指出的。如果各调研主体能够闻过即改,解决别人的问题之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把主要力量从“做文章”转移到“做实事”上来,克服“笔尖上的形式主义”,我们的调研工作才能健康进行,为有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