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辣椒评论·编者札记⑯| 面对动态发展的新闻事件,需把握好评论的分寸

来源:红网 作者:刘昱 编辑:田德政 2023-04-13 13:53:35
时刻新闻
—分享—

111.jpg

□刘昱

干涸的土地、黝黑的皮肤、跪地的姿势、悲情的声音……此前,宁夏一林场主跪地求水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一时间舆论场上沸反盈天,出现了许多同情与质疑的声音。

然而,随着舆论的持续关注和媒体的跟进报道,“跪地求水”背后越来越多的信息浮出水面,此事原本复杂、多面的真实情况展露了出来,公众也逐渐从情绪化站队走向理性与客观。

马克思曾经用“报刊的有机运动”形容报刊真实报道新闻。

他认为,在动态的、进行式的新闻报道中,由于一些事实的事项、细节等可能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即时报道的新闻只能报道呈现出来的事实部分,这样,与一定事实的整体面貌相比,就难免有一些不准确信息的出现。

而正因为新闻真实地呈现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难免导致部分反转新闻的出现,以及伴随而来的舆论热潮。其中,或是哗然错愕的声音,或是指点江山的讨论,舆论伴随着反转又反转不断摇摆、沸腾,公众情绪也不断被点燃、放大。

作为社会热点的关注者,评论人无疑要讲究评论对象的时效性、新鲜性。面对一个突发的、极具讨论度的公共事件,想必大部分评论人都按捺不住动笔的心。

但作为理性发言的思辩者,评论人也必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好事实搜集和真相核对的工作,冷静地做出客观陈述和理智分析。当下因为传播方式的“快”和“碎”,许多事件在发生伊始往往模糊不清,但真实性的重要地位依旧值得反复重申。

真实二字作为新闻的生命,也可被视为新闻评论的生命。这也说明,评论进行的所有分析都需要建立在正规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上,要尽力避免对还未下定论的人或事进行定性式的描述与评论,这有违真实性的基本原则。

像最近“张继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经几度发酵,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圈事件了,而上升为了严肃的法律事件。而其中关于对被害人的隐私侵犯、二次伤害的问题,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舆论热浪。

诚然,评论者面对社会事件之前,首先是有情绪的,这通常来自一种感同身受的痛楚,以及一种自然而然的共情。但评论者也切忌感情用事,在写作过程中更应谨慎措辞。比如,小编在翻阅相关事件来稿时,发现部分文章直接给张继科扣上了违法犯罪的名号,称其为“加害者”。这在真相重锤落下之前,无疑是不妥的。

不过,这难道就代表,面对未下最终定论的事件,不能发表评论了吗?也不尽然,这里讲究的是一个评论尺度的问题。

一方面,一个个例事件能在瞬间点燃舆论场,其背后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共性的、长期的问题值得去讨论。而新闻评论有资格在事件落地前去提出合理的疑问,也有义务去透过现象挖掘典型性问题,进而引导舆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评论之前,需要将事实理清,若是“有待核证”,则理应在文章开头原原本本地点出来。

另一方面,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面对重大社会事件,通过评论引导人们去关注事件,思考公共议题,也是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从这一维度出发,在最热的风口上暂缓对事件的评论,也并不合适。

此前,一则“员工怒怼领导要求加班”的聊天记录刷屏网络,“我的嘴”“是个勇士”“感同身受”等词成了高频词。然而,随后该聊天记录被证实为造假,给事件来了个反转。

尽管这是一个反转事件,但反转背后,虚构的激烈言辞敲响的是整顿职场风气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警钟;网友群情激愤的声音在“打工打工魂”的表象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阴影里面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不合理加班的妥协与不满。

正如话题“网友怒怼的是超时加班文化”登上热搜,足以彰显,人们在意的不是具体的哪个单位加班太多,而是当下职场中存在已久的不良加班风气。而不少媒体正是抓牢了这一点展开评论。

无论是新京报快评《清明加班怒怼领导,该反思职场“无效加班”了》,还是红辣椒评论《员工因加班怒怼领导:劳资矛盾下合理沟通机制亟待构建》,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初,由点及面,讨论了事件辐射出来的长期存在的职场乱象。其中,一些认真的审视以及必要的质问是当时舆论场所需要的。

总的来说,面对动态发展的事件,既不提倡轻易下断言评论,也不提倡一味等待、闭口不谈,而是需要把握好评论的分寸,在恰当的节点发出恰当的声音。

毕竟,在喧嚣而狂热的公共空间,用及时且冷静的言论让公众离事件的核心与本质更近一步,是评论员作为一个传播者所应坚守的责任、担当与关怀。

来源:红网

作者:刘昱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8/57/125577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