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四川外国语大学)
近日,一种新型社交关系“搭子”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开来。网络对其解释是“一种特定场景的陪伴者,是亲密关系的平替,浅于朋友,重于同事或同学,主打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
“搭子”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更大大降低了维系关系所要付出的基础成本。同样爱在游戏世界驰骋,互相讨教,分享攻略是“游戏搭子”;消费能力相近,口味相同,拼桌吃饭,闲聊瞎扯是“饭搭子”;组队去看大好河山,分享见闻的是“旅游搭子”;互相督促,提醒打卡,一起进步的是“学习搭子”。不会窥探彼此的私生活,也不用刻意寻找话题联络感情,只在对方需要的时刻出现。
有些人却对这种社交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快餐式友谊”,没有营养价值,反映出现代人们情感能力的潜在降级。长此以往,会丧失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我认为,这种社交方式是利大于弊的。人类本质是社会化动物,社交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下,需求会被压抑但不会消失,我们急需排遣内心的孤独,却又受困于情感、时间、精力等成本的付出,于是“搭子”关系应运而生,它更像成为朋友之前的一段试用期,进可发展为知心好友,探讨彼此的精神世界;退可相忘于江湖,也不会给彼此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
当“搭子”社交逐渐被大众接受,友情的既定认知也在同步变化。以往,人们对友情的定义灌注了太多的唯一性,会因朋友有了一段新友情而嫉妒,会因朋友无感自己的热爱而郁闷;而现在,人们逐渐接受每段缘分都有尽头,不再强拽着旧友上路,而是学会在旅程中寻找新的朋友。知道“阶段性友情”是常态,学会收敛过度的精力,停止在情感关系中的自我内耗。
“搭子”是年轻人对抗孤独感的勇敢尝试,也是社交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不仅与亲密关系并行不悖,更时刻填补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更不用忧虑自己的身边只有各种“搭子”,说不定你的下一个知心好友就在你发出“嗨,要不要一起……”的招呼后出现了。
来源:红网
作者:周慧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