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群嘲“枪决通知短信”,请少一些“幸存者偏差”

来源:红网 作者:蒋文欣 编辑:田德政 2023-05-27 16:40:49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教计划.jpg

□蒋文欣(广西大学)

近日,多名网友收到“强制枪毙”诈骗短信引发热议。5月25日,平安北京发微博回应此事:“就这,能说点什么?无语死了”,并附上相关处罚条例。(5月26日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

看到错漏字一堆的短信和漏洞百出的话术,许多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感到很可笑,表示“这不是诈骗,这是送欢乐”。还有不少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的网民喊话诈骗犯:该给智商充点值了。但笔者以为,此类“降”诈骗手段的背后,实则是诈骗嫌犯精准筛选猎物的高效法则。

的确,这是很多人一眼便能识别的诈骗短信。但我们看到“枪决通知短信”内容的,更要看到将它作为潜在受害者筛选手段的“精”。微博@江宁公安在线的“在线知识普及”,就点明了其中的要害:“如果这条真的是诈骗短信,那这是骗子们深度总结经验做法……他们只是用一种惯用的互联网思维以极高的效率筛选潜在受害者罢了。”

从诈骗嫌犯的角度来看,过于完美的谎骗会让人深信不疑,的短信内容与其说是无意,不如是骗子故意而为之:骗子也不是真的傻,全然是通过低投入高回报的手段筛选受骗群体,一出“降智”的诈骗手段反而能起到“弄拙成巧”的效果。

事实上,类似的诈骗短信并不罕见,之前就有过一些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通过各种手段骗取个人信息或钱财。这些短信多采用“极端、威胁”的语言,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值得肯定的是,许多网民们能够轻易识破这一诈骗方式,呈现出人们反诈能力提高的良好态势。

但据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显示,中青年群体、老年群体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目标,占比已超过六成;五大最高发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便有冒充公检法诈骗。我们在嘲笑低级诈骗手段,自认为不会掉入诈骗陷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准诈骗,无孔不入的网络诈骗对其他受害者行骗。互联网的运算机制很容易让人落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多数人看到的都是防骗素养较高的网民,我们并不知道是否有人不慎掉入诈骗短信的陷阱。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是下一个受害者,因而对于各方层出不穷的诈骗案例,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加了解诈骗套路和话术以及提高自身警惕,而不是嘲笑指责“降智”的诈骗手段。

诚然,目前来看,许多农村老人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点目标和受骗群体。他们限于文化程度和网络素养不高,难以识别诸如此类骗局。因此,如何使得防诈知识科普下沉到基层去,成为当今网络诈骗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无论如何,不管是骗子诈骗话语降智还是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相关部门反诈骗工作都不能因此放松警惕,网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防诈素养,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齐心协力编织反诈网络。

来源:红网

作者:蒋文欣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9/61/126970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