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子越剧班是第二个宝冢歌剧团?莫将文化传承与资本营销对等

来源:红网 作者:杨雅绮 编辑:刘昱 2023-10-29 20:36:1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1001151313.jpg

□杨雅绮(湖南女子学院)

此前杭州亚运会谢幕,与之相关的一条话题引起了网友的纷纷讨论,即“中国也有宝冢歌剧团了”。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一个全部由女子构成的女子越剧班——浙江小百花越剧班,以精湛的演技成功让传统剧种越剧惊喜出圈,进入了大众视野。直到10月26日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亚运会驻演宣布收官,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和只能看看片段视频的网友更是直言,“看不够,根本看不够”,并强烈要求她们能够巡演。而对于将女子越剧班说成中国的宝冢歌剧团的这种说法,却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反感。

日本的宝冢歌剧团也是一个全部由女子构成的歌剧团,演员分为女役和男役,而本次越剧火出圈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特点是陈丽君“女扮男装”的俊秀女小生的身份。不少网友也是因为“演员全为女性”和“男性角色由女性扮演”的这些“相同点”,将二者简单地画上了等号,但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因为宝冢歌剧团主要是通过包装女役的美丽与男役的帅气,辅之以欧美的剧本,面向欧美市场进行赚钱营销。尤其是近几年宝冢歌剧团丑闻层出不穷,从剧本质量的下降、表演者的功利性、艺术表演成了附庸等等,就不难看出其本质是一种资本营销,而非纯粹的艺术创造与发展。

中国没有女役男役之说,但是有乾旦坤生一说,乾旦坤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美学文化。众所周知的越剧是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经历了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的历史性演变。在如今的女子越剧中花旦与坤生的绝美组合,花旦的吴侬软语和坤生阴柔又阳刚的唱音相互配合,就更加突出越剧的江南灵秀之气。这一次女子越剧班的精彩出圈,归根到底是越剧的创新突破和表演者的演技与唱腔,唤醒了国人藏在DNA深处里的记忆。网上甚至出现了不少唱越剧、学越剧的爱好者,可见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大家的目的和关注点还是在文化传承本身,精湛的艺术表演与创造才是国人内心期待的主场。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女子越剧班看作第二个宝冢歌剧团,这是我们独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不能把文化传承与资本营销对等。

《周易》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一直以来都在发扬她们的小百花精神:优化组合、不断创新、敬业奉献、精诚合作,为越剧事业创造了巨大的艺术与思想财富。她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新越剧,打破了戏剧只有老年人才会听会看的传统观念。据10月份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的观看数据可知,这一届77.64%的观众年龄都是35岁以下,这就可以说明新编越剧十分成功地走进了年轻人的心中。尤其是如今排档到11月份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从最初80%到现在100%的上座率,甚至呈现出了一票难求的状况,就能凸显越剧观影的年轻化、火热化。

《新龙门客栈》是一部极具革新性质的环境式越剧,在继承传统越剧的基础之上,出现了许多传统戏曲舞台不曾有过的元素。首先是在剧场上的改变,选择了与观众几乎无距离的小剧场,观众可以沉浸式地欣赏越剧的美;在结束后,观众更是一抬腿就可以给演员们献花拥抱。其次是服化道上,每一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色,演员们也在不断尝试更多微表情、细腻动作的流露。最后是返场彩蛋,如网络上热议的“陈丽君单手抱搭档李云霄转圈”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也进一步助推了其出圈。

创新与传统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戏曲曲种众多,但是有不少曲种处于后继无人、无人观看的尴尬局面。常言道:“不破不立。”如何拉近戏曲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再次激发戏曲的活力是传承戏曲的关键性问题。莫将戏曲文化束之高阁,使其以“非遗”的称谓永远地存在于世人的记忆中,然后慢慢地成为博物馆的一员。正如越剧大家茅威涛老师说的:“我还是个先进生产力,干嘛要你保护,我还能养活自己。”中国戏曲文化璀璨生辉,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吸收中西精华为我所用,中国戏曲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国人反感“中国也有宝冢歌剧团”“女子越剧班是第二个宝冢”的这些说法,恰恰也反映了如今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底气。同时,本次越剧的走红也说明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群众,重新焕发生机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定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绽放魅力,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文化自信。

来源:红网

作者:杨雅绮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4/63/132123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