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昂(吉林大学)
近日,一则“考生手滑误拒浙大保研通知”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报道,四川广安一名大学生此前已经通过了浙大的保研复试考核。她登录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收到了浙江大学的保研复试通知,结果由于情绪激动,而通知页面上的“拒绝”选项在“接受”之前,这名同学一下子就错点了“拒绝”,差点铸成大错。好在她及时联系浙大招生老师并沟通后重新提交了志愿,最终被顺利录取。(10月4日 央广网)
该事件一经报道,便迅速冲上热搜,大部分网友纷纷称赞这是“双向奔赴”,学校的决定“充满人文关怀”,还有一部分网友提出建议,研招网应该调整网页设计,把“接受”选项放在“拒绝”选项之前,并增加二次确认环节,避免考生误选。
对此,研招网经过核实表示,学生“接受”或“拒绝”学校推免通知时,系统界面均设计有二次确认功能。这一回应迅速引发舆论场的风向变化,部分网友开始质疑“既然有二次确认选项,为什么还会出错”“是不是故意博取舆论关注的”。
当然,在真相出来之前,应该警惕“受害者有罪论”,仅凭借个人判断,就猜测该学生“是通过炒作话题,利用舆论向校方施压,从而骗取保底通知”,这不仅有失客观公正,是用“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严重的还可能形成网暴,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但是,在这次事件中,值得探讨的是:当一个人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违反了已设定的规范化程序,舆论共情能不能逾越程序正义的边界,迫使程序正义“让步”?或者说,舆论共情与程序正义之间真的是对立冲突的吗?
回到事件中,根据当事人的叙述,登上研招网后,并未留意到页面上的“拒绝”选项在“接受”选项之前,激动之下就点错了。而根据常理,“接受”选项一般都在“拒绝”选项前面,这样的遭遇也引发很多学生的共鸣。从这一点看,该同学是的确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出现“失误”,这也引发舆论大规模同情,甚至有不少网友开始舆论共情,表示“学校应该给该学生一个机会”。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总是倾向于共情“弱势群体”,喜欢站在自诩为公平正义的视角为“弱者发声”。同时,不得不承认,舆论共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维护了“弱势群体”的权益。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幸者”。然而,规范性的程序并不是大家眼中的“挡路石”,相反,假如人人都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去破坏已有的规则程序,公平就成了“空话”,正是有了规范性的程序,大多数群体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除此之外,针对该事件,我们还必须有多方面的考量,比如,学校给了当事人第二次机会,这会不会滑向一种“例外”和“特权”,如果以后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又该作何决定?再比如,这种“失误”的边界怎么判断,如果有学生因为没有拿到梦校的录取通知,转过头用这种方式向之前拒绝过的学校施加压力,又该作何取舍?
从表面上看,舆论共情与程序正义似乎充满对立冲突,但这种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的。一方面,舆论共情要恪守程序正义的边界,多一份理性,少一些情绪,莫让“例外”成为新的“特权”。另一方面,程序正义也要尽可能不断完善,直面公众的呼吁,不断向好、向善发展。例如,针对这次事件,研招网是不是可以根据网友的呼吁,优化页面布局,同时,如果考生选择“拒绝”选项,能不能通过上传本人放弃声明或者输入“本人确认放弃xxx”的文字,进一步优化程序,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让舆论共情和程序正义相互促进、携手向前。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昂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