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伟
课间10分钟对学生来说十分宝贵。自由奔跑的身影和时时传来的欢声笑语,是校园充满活力的风景。但“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一些地方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除喝水和上厕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10月31日 新华社)
课间活动被约束,早已不是新闻,距离教育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过去两年多时间,情况依然未出现明显改观。这其中,必然有现实的逻辑在发挥作用,当务之急是解决制约孩子们“走出教室”的种种顾虑。
户外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这早已是各方共识。不过,真正到了执行层面,却完全走了样,因为孩子们没有选择权——家长有“孩子不受伤”的要求,学校有“我们担不起”的顾虑,双方一拍即合,使得孩子们渐渐远离了阳光和户外。顺着这一思路,体育课难以保证,不断剔除单杠、跨栏、跳马等“高危”项目,也就能够理解了。
将活蹦乱跳等同于打打闹闹,由打打闹闹想到意外事故、承担责任,所以“一刀切”成为最好的选择。一个常识是,如果对风险零容忍,那么收益也会归零。事实上,厌恶一切风险的是校方,孩子们得到的只有负收益。具体而言,相比于对成绩的关注,长时间被约束在室内的影响,不仅很难直观体现,也不在考核之内。正因校方无动力、有担心,
既然提倡和引导无效,就要切实解决学校“没动力”的状态和“怕出事”的顾虑。一方面要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效率纳入考核,并将制约孩子们走出教室的一切因素纳入追责范围,不达标的在评优评先等环节中“一票否决”。道理很简单,连学生体质都
风险是运动的一部分,运动发生意外的风险是小概率,不运动却是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