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昌平线事故通报引争议:追求真相不应被情绪裹挟

来源:红网 作者:季霜石 编辑:钟星月 2023-12-19 21:09:21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九届评论之星.jpg

□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

12月15日,北京公布地铁昌平线事故初步调查结果。12月14日18时57分,地铁昌平线西二旗至生命科学园上行区间,两辆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部分乘客受伤。事故原因为雪天轨滑导致前车信号降级,紧急制动停车,后车因所在区段位于下坡地段,雪天导致列车滑行,未能有效制动,造成与前车追尾。(12月15日 央广网)

如此严重的地铁事故自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心与讨论。从身处现场的网友将照片、视频上传到网上开始,网友们便开始不断追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诚然,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相关单位有义务将事件的原因、经过、处理结果进行通报。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在互联网意见极化的背景下,对真相的追求不能沦为发泄情绪的借口。

首先,对于通报时效性的追求不能成为苛求。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是在那张车厢断裂的照片被发到网络上的那一刻起,就有网友开始在评论区要求北京地铁官方对事故原因做出解释,否则就是在“故意隐瞒”。这些网友们应当认识到,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应该是去现场救援,防止出现次生伤害。就算是救援、调查两手抓,查明事故原因也需要搜集技术数据、综合分析、科学求证之后,才能给出结论,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来完成。换句话说,倘若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0分钟就宣布事故原因,难道不是更加不负责任的行为吗?当然,这也为相关单位提了个醒,在互联网时代,一旦发生事故,应当尽快依据已掌握情况对社会进行通报,毕竟,只有迅速及时的通报才能遏制流言的产生。

其次,对于通报原因的求证怀疑不能变为“阴谋论”的无限猜忌。在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的通报中,对于事故的描述经历了三次变化,分别是“车辆故障”“车厢分离”“发生追尾”,而这也是符合官方处理事故的通报流程的。在事故刚发生时,列车调度中心仅能确定两列列车状态异常,无法直接看到现场情况。随后,结合网络上大量流传的图片以及现场勘查,可以确定发生了车辆断裂。至于是由于前车断裂导致的后车追尾,还是后车追尾将前车撞断,则需要更加仔细的数据支撑论证,无法直接做出判断。而部分网友先是在评论区质疑“为什么不提追尾,是不是想掩盖事故”,后又在下一份通报下评论“为什么不提车辆断裂,是不是想隐瞒真相”,则难免有些自相矛盾。不过,相关单位也要尽快找出事故原因,严肃追责,查漏补缺,将清晰明了的事故原因和处理情况公之于众,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

最后,对于通报专业性的要求和对通俗性的要求不能函矢相攻。每当发生涉及技术性问题的安全生产事故时,这类矛盾最易出现。倘若地铁公司用行业专业术语解释事故原因,总会被网友质疑“语焉不详”“用看不懂的话糊弄了事”,而倘若用大白话来通报,又会被质疑“这么不专业,难怪会出事故”。以此次事故为例,通报中“信号降级”一词,就被认为是推卸责任而生造词汇不知所云。实际上,如果想要解释清楚“信号降级”一词的含义,就要从列车控制系统的原理开始进行科普,明显不太现实。如何平衡好通报的专业性和通俗性,需要相关单位认真思考斟酌。

我们应该认识到,事故发生后对真相的追问是正当的,因为这有助于事实的查证,有助于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有助于相关单位认真反思整改,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但是,这种追问更应当被限制在理性科学的框架之内。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那些夹杂着个人情绪的激愤之语,利用大众的朴素情感形成舆情,干扰事故的正常处理与追责。

来源:红网

作者:季霜石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53/1336979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