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雅楠 (青岛大学)
今年,可谓是动物元年。从年初的“鼠鼠我呀”到年中的“卡皮巴拉”再到年末爆火的“吗喽文学”,年轻人热衷化身为“精神动物”,用动物文学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
“鼠鼠我呀”最早源自网友对某站董事长的调侃,后来年轻网友将自己同生活在阴暗之中的老鼠做比,成为颇显无奈的可爱自嘲;卡皮巴拉是水豚的音译,这种动物在年轻人当中走红的原因是因为其情绪稳定,几乎不被外界所影响;“吗喽〞一词,源于两广地区的方言,本意是 〝猴子”的意思,由于网上一张流传的吗喽表情包和当代打工人精神状态极其相似,在打工人中广泛流传开来,最终形成了“吗喽文学。
年轻人“不想当人”,用动物形象来表达自我,实则是在寻找自身的精神象征,寻找一种可以让他们充分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情绪宣泄出口。
面对社会的高压,年轻人被寄予厚望,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他们挣扎着努力,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初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反而变成了给自己施加的最大的压力。他们通过“鼠鼠”“吗喽”进行自我矮化来保护自我,用幽默自嘲的口吻抒发生活的不易和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同时将个人的苦恼通过公开发言的方式变成群体性的表达,个人的情绪获得共鸣,从而转化为整个群体的情绪,不仅有很强烈的安慰感,还能比较多获得同情和回应。
在长期内卷的社会中生存,年轻人的状态高度紧绷,“卷也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而水豚身上佛系、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松弛感”。他们在表达对水豚喜爱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身对“情绪稳定”的渴望。他们希望自身可以摆脱被生活“推着走”的现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想要的生活。
其实,不论是“鼠鼠”“豚门”还是“吗喽”,都是当代年轻人用亚文化符号表达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抗争。当今社会内卷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年轻人都处于被迫内卷的状态,长期以来,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苦不堪言,无法得到有效发泄。透过这些动物文学,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青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来源:红网
作者:许雅楠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